李益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
《山鷓鴣詞》原是唐朝時候流傳于民間的一種歌調,詩人卻借舊瓶裝進新酒,從第一人稱視角盡情表達了一個癡情女子對其丈夫的深切思念感情。
俞陛云在其《詩境淺說續編》中認為,這首詩其前二句屬“興體”,后二句則為“賦體”。這是符合作品實際的。
詩的前二句借斑竹、鷓鴣故事喻夫妻情深,從而達到了起興的目的。“斑竹”即紫竹,又稱湘妃竹。古代神話傳說:舜帝南巡不歸,葬于蒼梧,舜妃娥皇、女英思念丈夫,淚下沾竹,遂化為竹斑(事見《述異記》)。“鷓鴣(zhègū)”,一般人據其鳴叫之聲,又稱其為“行不得也哥哥”。晉代崔豹在《古今注·鳥獸》中說:“南山有鳥,名鷓鴣,自呼其名,常向日而飛。畏霜露,早晚希(稀)出。”顯而易見,作品女主人公是以斑竹故事自比,說明其對遠行在外丈夫的思念不已;而面對展開華麗翅膀回飛的鷓鴣,詩歌主人公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丈夫信守愛情,不忘回返;憂的是她真不希望丈夫這時回家,于是巧借其名,在內心深處焦急而大聲地呼喚:“行不得也哥哥!”其相互關心恩愛情狀躍然于紙上。雖是比興之筆,卻巳寫出了他們感情的高度交融。
這里有一個問題:既然妻子深愛著丈夫,為什么又暗示丈夫“回來不得”呢?
謎底在三、四兩句。字面意思是容易理解的:湘江上空布滿烏云,你從哪里能夠回來呢?這“湘云”無疑是個象征,由于絕句字數的嚴格限制,作品對其所象征的內容不可能具體加以說明,這就給讀者留下了疑竇;其實也無細加說明的必要,所指過于具體,反而會限制作品能指范圍,減損詩的自身魅力。毫無疑問,“湘云”應當是一種惡勢力,至于其具體內涵,讀者盡可以根據其自身生活閱歷和人生經驗進行聯想補充。而本詩著眼點只在于通過妻子對丈夫的信賴、關心以表現他們互相體恤、恩愛的深厚真摯愛情而已。
李益這首《山鷓鴣詞》只有20字,卻運用了比興、象征、反詰等一系列藝術手法,造境深遠,含蘊頗深,不愧為一首上乘之作。
上一篇:于鵠《巴女謠》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竇常《七夕》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