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牧
金河秋半虜弦開, 云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 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 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 水多菰米岸莓苔。
〔金河〕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這里指北方邊地。〔仙掌〕漢武帝時,建章宮立有承露銅盤,金銅仙人舒掌托之,故亦稱仙人掌。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說《早雁》詩“似是寄托之作”,一語切中鵠的。這首詩不是一般的詠物詩,而是托物寄慨抒情詩。
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八月,回鶻南侵,突入大同川,轉戰于云州城門,大肆虜掠,唐王朝下詔發陳、許、徐、汝諸處兵屯于太原、振武、天德,準備第二年春天擊退回鶻。這時正是早雁南飛的季節,杜牧在黃州刺史任上,想到北方邊境的人民因為回鶻統治者帶兵南下,倉皇逃難,顛沛流離,而寫了這首憂時感事的《早雁》詩,表達了對北方飽受異族蹂躪的苦難人民的憂念和對時局的感傷。全詩用比興之法,借雁以寄慨,以高超絕妙的藝術手段表達了深厚的同情,頗耐人尋味。
詩的開頭從想象著筆:“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秋天正是北方胡人射獵的季節,弓弦響處,大雁在空中發出凄厲的哀鳴,四散驚飛。“驚”“飛”“散”“哀”四字,維妙維肖地描繪出雁的情態、動作和聲音。詩中的“虜”指回鶻,表現出作者對胡人的不滿與鄙夷;“驚雁”指逃難的人民;“虜弦開”指回鶻南侵。這二句想象,為全詩奠定了黯淡而蒼涼的基調。
接著詩人用映襯的筆法寫出了征雁的孤單與冷漠。失群的孤雁飛過長安的時候,清涼的月光正灑在宮中孤聳的仙人掌上。漢朝陳皇后曾經失寵幽居的長門宮,此時燈光非常暗淡,雁兒飛過,留下的只有幾聲哀鳴。由仙掌的孤聳來映襯征雁的孤單,更顯出其失散離群、形單影只之情景。哀鳴之聲在宮中回響,又表現了清幽與冷漠的境界。詩人以早雁的離散悲鳴,比喻百姓的流離失所,而征雁飛過長安時的幾聲哀鳴,正暗示著統治者應當知道和關心這些情況。在繪聲繪色的描寫中又帶有委婉的諷刺。
詩的后四句是勸慰征雁之詞。據《方輿勝覽》記載:“回雁峰在衡陽之南,雁至此不過,遇春而回。”可是此時的征雁能否如此呢? 顯然不能。詩人好象在對征雁說:如今胡人的騎兵還紛紛在北方邊地肆虐,你們又怎能隨著春風而一一返回自己的故鄉呢?南飛的大雁,即使春天到來了,也不能飛回北方,而在胡人鐵蹄下逃難的人民不也正象大雁一樣無家可歸嗎!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江南瀟湘一帶,盡管人煙稀少,冷落荒涼,但有菰米與莓苔足以充饑,你們就暫且在此安身,別再回去嘗那戰亂之苦了。這是詩人無可奈何的慰藉之詞,感情極為沉痛。既表現對苦難人民的同情與體貼,也透露對唐朝統治者的失望與不滿。
杜牧這首詩大概還寄托著自己的身世之感。會昌二年春天,杜牧由比部員外郎被外放為黃州刺史。他推測自己由京官外放,是由于宰相李德裕的排擠。并且在李德裕執政的數年中,杜牧始終在外州作刺史,很不得志。黃州是一個比較窮僻的小州,元和時戶僅5054,杜牧出任為刺史,與朝中人事離闊,任人排擠,深感孤獨與寂寞,正如孤雁一般,不知歸期何日。詩的未尾故作慰藉語,謂此州雖小,尚可以棲身。
杜牧的憂時感事之作,大多是直陳其事,而《早雁》詩卻另辟蹊徑,通體用比興手法,全篇以想象貫之。以虛襯實,虛景藏情,虛實結合,曲盡其妙。表面上似乎句句寫雁,實際上句句寫時局,句句寫人,將身世之感慨、時事之艱難融匯于對征雁的描繪中。明人胡震亨說:“牧之詩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揚頓挫之節,尤其所長。”(《唐音癸簽》)《早雁》詩正表現出這種特點。
上一篇:《無家別·唐·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陵叟·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