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生查子》原文與賞析
一樹澗生松,迥向長林起。勁枝接青霄,秀氣遮天地。郁郁覆云霞,直擁高峰頂。金殿選忠良,合赴君王意。
這首生查子和前首生查子內容皆求仕進,末句同見 “君王”,但前首表現的是將士欲立武功的雄心壯志,這首表示廣泛的才與德。
這首辭的最大特點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長林”、“高峰”比喻雄才培育之地,“松”、“勁枝”、“秀氣”比喻雄才。人才的培養,對一個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古代增設翰林院,誠招并培養天下有才有志之士。
在此辭的前部分,一字未提人才,只是在文章的最后兩句點明題意,“金殿選忠良,合赴君王意”。辭的前部分說的是松樹的品格,挺拔、正直、向上。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喜歡用松樹的品格來贊揚某人的高尚情操。
青松固然有它特殊的性格與風姿,但是若沒有成林,松樹會顯得孤單勢弱;若沒有高峰,青松便不會那樣莊嚴、挺拔,英姿颯爽。所以,長林與高峰對于青松來說,是不可缺少的育才用武之地。辭作者用長林、高峰比喻國家培養人才之地,用松比喻雄才實在是恰到好處。
本辭在寫松的姿態與個性時,用的是四個比較有力度的動詞,“接”、“遮”、“覆”、“擁”。“接”字是說松的枝條長得高,直沖云霄,說明雄才的高尚與知識的豐富;“遮”是說雄才的才氣廣博,能遮天蓋地; “覆”也是說雄才的高尚與知識的豐富;“擁”是說雄才才氣滾滾來,簇擁在高峰頂端,即是在育才之地,大展才華,為國效忠。這四個動詞所包含的深刻含義都是為辭的最后兩句服務,國家精選忠良之士,只有具有這樣雄才之人才符合君王之意,雖然選雄才為效忠君王,從某種程度上說有局限,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選雄才為國盡忠也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它遠比庸才掌權主持國家要事要進步得多。
動詞的運用在詩辭中很關鍵,此辭中動詞的運用就顯出它的優勢與特色。
上一篇:《唐代民歌·甘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甫田》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