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
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
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詩經·魏風》
這是一首遠役征人登高思親的望鄉詩。詩共三章,通過反復疊唱中個別字詞的更換,層層拓展了征人由父及母及兄的思念范圍。
征人是如何抒發思情的呢?詩人改變了習常正面直敘的單一章式,兼之以“反向設想”的藝術構思,使自己與家人超越時空進行直接的心交神遇。首二句“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岵(hu):有草木的山。下文的“屺”為無草木的山。——登上青山岡啊,遠遠把爹望。這是據實抒情。接下去,詩人轉換了落筆方向,不說己之所思,反言彼之所念,進行了一種“反向”的設想。站在山頂的詩人,似乎從心中發射了一顆傳真衛星,剎那間,父母兄長的形象,清晰地呈現在他的眼前,并且還聽到了爹娘蒼老關切的聲聲叮嚀:唉!我的兒你當差苦,早晚不得閑功夫。可千萬小心呵多保重(上,尚;旃,之),早日回家切莫在異鄉滯住。這其實是訴諸文字的詩人的心理體驗,所謂“己思人乃想人亦思己”,完全是一種虛構和想象,正如朱熹所說:“孝子行役,不忘其親,故登山以望其父之所在,因想象其父念己之言。”(《詩集傳》)
質樸的語言,醇厚的情意,加以巧妙的藝術構思,遂鑄成了這首小詩的豐富蘊函和動人意境:人們既可聽到征人傾訴的思親心聲,看到他辛勞困苦的征役生涯;又可感受到下層人民親子間心心相關的骨肉深情;并可由此而生發出了對統治者發動殘暴戰爭的憤恨之情。
上一篇:《阿東社頌祖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雨過處花含淚》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