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巴東三峽猿鳴悲,猿鳴三聲淚沾衣。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
這兩首歌謠見于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據說是巴東漁民打魚時,途經三峽抒發內心感受的歌辭。《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中。“巴東”,古代郡名,其地即今四川奉節、云陽、巫山一帶,郡治在今奉節東。 “三峽”指長江中游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峽地處四川、湖北之間,為長江上游進入中游地段的最險隘處,從西向東首尾長約七百里,兩岸連山,水勢險急,古木參天,猿聲不斷,清清泠泠,陰森凄涼,這種特定的環境,極易引起過往行人的感情波瀾。于是產生了這首民謠。
作為古代勞動人民勞作時吟唱的民間口頭文學,《巴東三峽歌》具有較強的思想意義。南朝樂府民歌,大多僅限于描寫愛情相思和離愁別恨,而這兩首民歌,卻從側面表達出出沒風波里的漁民勞動的艱辛和生活的痛苦,社會意義較鮮明突出,實屬很難得的優秀作品。
在藝術手法上也別具特點。兩首民歌均為七言二句,在字面上,第一句只有最后三個字不同;第二句則僅最后一個字有所變化,這種重章疊唱的手法正是繼承了《詩經》語言藝術的傳統。重章疊唱,便于記憶,而且有利于傳唱。兩首反復詠嘆同一內容,一唱三嘆,很好地抒發了途經巴東三峽的思想波瀾,“猿鳴三聲”的“三”字,是虛數,表示猿的鳴叫聲不斷出現。 “淚沾裳”和“淚沾衣”,語帶夸張,著重表明聽了猿鳴三聲后,在行人感情上引起的變化。這種復沓的形式,不僅造成鮮明和諧的節奏感和音樂性,而且創造了濃郁的詩意,給人留下十分深刻難忘的印象。
這兩首民歌對后代的影響很大。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兩岸猿聲啼不住”;杜甫《登高》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都明顯受到《巴東三峽歌》的啟發,從中吸取了藝術營養。
上一篇:《山景無邊》原文|賞析
下一篇:《平陵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