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山頭樹,風吹葉落去。
一去數千里,何當還故處?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
戰爭是北朝社會的一個突出現象,整個北朝的歷史,幾乎與戰爭相始終。在初期“五胡十六國”的一百三十多年中,戰爭尤為頻繁。人民群眾從軍打仗,就要轉戰各地,飄流異鄉。同時,與戰爭相輔而行的是人口擄掠,幾乎每一次戰爭,無論勝負,各族統治者都照例要進行一次人口掠奪。大批的百姓被迫離開本土,轉徙道路,顛沛流離。因而在北朝民歌中出現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懷土思鄉之作,而且都流露出一種絕望的悲哀和激憤。這首《紫騮馬歌》正是其中的一篇代表性作品。
這首民歌采用的是比體手法。單從字面上看,意思很淺顯:長在高高山頭上的樹林,樹葉被狂風吹落飄走,飄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它何時才能夠回到原來的地方呢?這首歌表面上是描述自然界的一種客觀現象,可實質上是寫人的遭遇,抒發人的情感。因戰爭而流亡或被掠的人們,面對狂風卷落葉的自然現象,不禁聯想到自己的遭遇:自己背井離鄉,流浪遠方,什么時候才能重返故土呢?落葉,在這里,既是自然界的樹木之葉,同時又是流落他方的人們的化身,落葉離枝的命運,也正象征著流亡者難還故處的命運。因而,此處的落葉成了人的情感的載體,起到了以物喻人的作用。
這首民歌在藝術上具有“畫加說”的特點,結合了描寫和議論兩種手法。詩的前兩句“高高山頭樹,風吹葉落去”像一幅畫,展現出狂風吹落葉的凄涼景象。后兩句“一去數千里,何當還故處”則是議論,是慨嘆落葉的不幸命運。 “畫”與“說”——描寫和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恰又起到抒情的作用,以比喻象征手法抒發那些被迫流亡他鄉的人們的一腔怨憤之情。
這雖是一首怨詩,可通篇沒有一個“怨”字,這是一種委婉的控訴,比搶天呼地的吶喊更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上一篇:《秋來的景兒月正明》原文|賞析
下一篇:《紗窗外月兒光》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