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才行孝真無比,
賣了身,葬了母,感動天姬:
一心要與諧連理。
織絹去償工,恩情百日期。
會也在槐陰,會也在槐陰;
天!別也在槐陰里,別也在槐陰里。
——明·龔正我編《摘錦奇音》
這是一首以董永與七仙女的神話傳說為題材的歌謠。故事最早見于三國魏曹植《靈芝篇》:“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yǎng),傭作致甘肥。責(zé)家填門戶,不知何用歸。天人秉至德,神女為秉機。”唐道世《法苑珠林》卷62引劉向《孝子傳》,《太平御覽》卷411引劉向《孝子圖》,晉干寶《搜神記》卷一,《敦煌變文集·董永變文》,皆與此大同小異。明代將此故事編成傳奇劇本《織錦記》。后來,黃梅戲、川劇、婺劇、楚劇等皆以此為題材,編成《天仙配》、《百日緣》、《槐蔭樹》等劇本。大意謂董永家貧,賣身葬父。玉帝小女七仙女愛而憐之,私下凡間,于槐樹下與永結(jié)為夫婦,同至傅員外家織錦償債。百日期滿,正擬還家共建未來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廷。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與永別于締婚之槐樹下,灑淚歸天而去。
歌謠中把董永賣身葬父,改為賣身葬母,這是民間口頭文學(xué)變異性的表現(xiàn)。 “感動天姬,一心要與諧連理。”天姬,即天宮美女,指七仙女。連理,不同根的草木,其枝干連生在一起。舊時常用作夫婦和諧、永不分離的象征。 “織絹去償工,恩情百日期。”是指董永原來賣身給人家言明要打三年長工,現(xiàn)在天上的七仙女以織絹償工,只要織一百天的期限即可。當(dāng)初他倆是相會在槐蔭樹下,不料只有一百天的夫妻恩情,由于玉帝的威逼,迫使他倆不得不又在槐蔭樹下夫婦離別。
這首歌謠的真正感人之處,不在于“董秀才行孝”,而在于天姬對于自由愛情的熱烈追求。這位仙女是織絹的勞動能手,她一百天的勞動價值,足以抵償董永三年的長工。她看中的不是董永的家財和才貌,而是他孝順父母的思想品德。她為了實現(xiàn)與董永“諧連理”的愛情婚姻,不惜從天宮私奔到凡間,主動在槐樹下與董永結(jié)為夫婦,并以自己織絹的勞動技能為他償工。這種敢于沖破封建的婚姻觀念和封建禮教的束縛,以自己的勞動和奉獻為基礎(chǔ)的恩愛夫妻,是多么崇高和美好啊!可是不幸卻被天廷的玉帝活活拆散了!作品最后兩句對“天”的呼喚,對“別也在槐陰里”的反復(fù)詠嘆,該是涵蓋著對天廷玉帝的多少責(zé)怪、怨恨和悲憤啊!
上一篇:《紙錢灰燒得團團轉(zhuǎn)》原文|賞析
下一篇:《緣法未盡》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