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不應老,晝夜長懷絲。
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清商曲辭·西曲歌》
這是一首表達相愛決心的民歌。抒情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多情的女子。
該歌的題目為《作蠶絲》,就全篇的表層意思來說,也似乎只是寫春蠶,詠嘆春蠶吐盡絲而化為蛹。但,實際是以春蠶自喻,在詩的表層意思下面,還有另一層意蘊。 “春蠶不應老”一句,是說春蠶辛勤地吐絲,本不應過早地衰老,可它卻衰老得很快。暗含的意思則是:詩中的抒情主人公——這位多情的女子感嘆韶光易逝,自己也像那春蠶一樣,在漸漸衰老。這是什么原因?是因歲月的凋傷,還是世事的折磨?是因遭遇的坎坷,還是俗務的繁重? “晝夜長懷絲”一句便是對這些疑問的回答。春蠶老去,是因晝夜吐絲不止,而這位多情女子變老卻是因整日憂思難遣。這里,詩中巧妙地使用了諧音雙關的手法, “絲”諧“思”音,用春蠶的“懷絲”,暗喻人之“懷思”。一個平常的“絲”字,包含了雙層涵義,而且使這兩種涵義妙合無垠。長日憂思以致衰老,足見其思念之苦,而她又因何如此苦苦思念呢?
接下去, “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兩句,方解開人們心中的疑團。春蠶雖身軀微小,卻能吐絲千縷;雖老去化蛹,但自有纏綿之時。這里的“微軀”,是抒情主人公以春蠶自喻, “微軀盡”,意思是指自己身死。 “纏綿”,是雙關語,蠶絲做成綿是“纏綿”,戀人的情意固結也是“纏綿”,這里詩中所暗含的,分明是抒情主人公對情人的執著的情意。在抒情主人公——這位多情女子看來,對情人的憂思已經使自己衰老,可為了追求美好的愛情理想,衰老何足懼?生命何所惜?只要能和情人纏綿諧好,共度良辰美景,即使自己死去,也心甘情愿!這兩句詩,傳神地表達了抒情主人公那至死方休的相思情懷和生死不渝的愛情追求。
這首民歌,是古代女子追求美好愛情的堅貞誓言,是她們真摯情感的曲折表露。比興手法的運用,使這種情感顯得委婉而又熱烈,含蓄而又鮮明。特別是“絲”和“纏綿”一詞的雙關語意,使得這首民歌情味雋永,耐人玩索。
這種以春蠶自喻、表達愛情的藝術手法,被唐代詩人李商隱繼承并開拓出新的意境。他在《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寫下的著名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便成為表達執著愛情的千古絕唱。
上一篇:《二月春光實可夸》原文|賞析
下一篇:《你性情兒隨風倒舵》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