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這首詩可能是會昌二年(842)作。這年八月,回鶻烏介可汗率所部南侵至大同、云州一帶,唐朝廷下令征發許、蔡、汴、滑等六鎮兵馬,準備抗擊。詩所反映的是征發軍隊時情況。
“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山東,指函谷關以東地區。點行,按名冊抽丁出征。兩句說山東地區今年頻繁地征兵,用來對付回鶻入侵,而回鶻鐵蹄所到之地,一處處百姓死亡流離,呻吟號哭。“灞水橋邊依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灞水是長安東郊的一條河。華表,指灞水橋邊作裝飾性用的高大柱形石雕。詩人倚著灞橋邊的華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東地區此時應是在準備皇帝的東巡(《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豈能有頻頻征發和一處處百姓在虜塵中號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亂前,皇帝在東西都之間往來頻繁,灞橋為車駕所必經,可以說是當年升平的見證。安史亂后,巡幸東都之事久廢。這首詩則以會昌初年回鶻南侵為背景,寫詩人在灞岸遠眺時的心情。通過想望中東都一帶兵士應征、北方邊地百姓號哭的情景與盛時帝王東巡的對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現了詩人對時局的關注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
詩先寫今日情景,然后點出想象中的昔日東巡,通過倒裝取得襯跌的效果。但未必是有意為之,詩人的思路本來就是由現實出發而聯想開去的。
上一篇:杜牧·《題禪院(一作醉后題禪院)》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商隱《七夕》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