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適之
避賢初罷相, 樂圣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 今朝幾個來。
李適之,盛唐詩人。李唐王朝的宗室。人相前長期擔(dān)任刺史、都督的州職,天寶元年任左相,五年后罷相。他是一個以強干見稱的能臣干員。
詩人的好友韋堅等先后被奸相李林甫誣陷構(gòu)罪后,他懼怕不安,要求罷相。天寶五年(746)四月,他獲準(zhǔn)免去左相職務(wù),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此時,他以為無官一身輕了,于是邀請親朋歡會,并寫了這首詩。這首五絕,既是對李林甫的陷害有所不滿而作的一首諷刺詩,也是泄發(fā)自己憤懣之情的官怨詩。
“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說明設(shè)宴慶賀罷相的原因?!氨苜t”,避位讓賢,即離開相位讓給賢能有德的人擔(dān)任?!皹肥ァ?,即愛酒。據(jù)《三國志·魏志·徐邈傳》載,當(dāng)時魏國禁酒,徐邈私飲,以至于沉醉,不理政事,并且稱酒醉為“中圣人”。又稱清酒為“圣人”,濁酒為“賢人”。詩人這里用“樂圣”,一是用徐邈語稱清酒為圣人,二是唐人稱皇帝為圣人。因此,詩人將罷相避賢當(dāng)作既使皇帝高興,又使自己能夠盡情地喝酒的快事。詩人要求罷相,原來為的是懼怕權(quán)奸李林甫,以此躲避斗爭,遠(yuǎn)禍求安。如今目的雖已達(dá)到,但又不能把深藏在心底的想法直吐為快,因此采用隱喻手法,欲吐又藏,作了曲折的表達(dá)。由此不難看出,所謂的“避賢”、“樂圣”,是反話正說,曲折雙關(guān),有怨言難以傾吐,有苦惱卻又要強顏歡笑。
第三、四兩句,詩人在上兩句針砭不力、甘愿示弱的情況下,又將意思為之一振,給讀者一種幽默的諷刺力量?!伴T前客”,指以往詩人任丞相時登門拜訪的賓客。據(jù)《唐詩紀(jì)事》卷二十記載,詩人任左相時,每上朝回來,就邀親朋聚談賦詩。他曾寫詩形容當(dāng)時的情況:“朱門常不閉,親友恣相過。年今將半百,不樂復(fù)如何?”現(xiàn)在的情形同在相位時則大不一樣了,奸臣弄權(quán),恐怖遍設(shè),既已罷相,何客赴宴?“今朝幾個來”的發(fā)問,突兀異常,耐人尋味:詩人罷相,有其背景,客來赴宴, 豈不是自尋構(gòu)陷!因此,如今沒有親朋好友再來赴宴了。這從側(cè)面說明了罷相的一點真實原因。這里雖沒有具體的人物形象,卻把當(dāng)時的世態(tài)炎涼表現(xiàn)得入木三分,維妙維肖。
果然禍不單行。詩人于天寶五年的四月罷相。由于詩人在罷相后被認(rèn)為與韋堅等友善,于是遭誣陷株連,七月又被貶為宜春太守,到任后被迫服毒自殺。也正因為詩人有如此不幸的悲慘結(jié)局,才使這首詩因此而得以流傳。詩人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中寫到李適之時,引用了《罷相作》,其中有“銜杯樂圣稱避賢”之句。
這首詩在修辭手法上運用了雙關(guān)、反語,含不盡之意于言外,耐人尋味。詩中活用了兩則典故,增大了詩的容量,加深了詩的韻味。全詩有插科打諢的打油詩的格調(diào),顯得通俗活潑,在幽默中見諷刺,針砭之力滲透紙背。它不失為一首好詩。
上一篇:《答王無功問故園·朱仲晦》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脆蛇·鄭燮》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