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鴇羽》原文|注釋|賞析
《詩經》
肅肅鴇羽①,集于苞栩②。王事靡盬③,不能藝稷黍④!父母何怙⑤?悠悠蒼天! 曷其有所⑥?
肅肅鴇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 父母何食? 悠悠蒼天! 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D,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 父母何嘗? 悠悠蒼天! 曷其有常?
·注 釋
①肅肅:鴇羽之聲。鴇(bao)羽:鴇翼。鴇,野雁。
②集于苞栩:鳥類棲息在樹上。苞:草木叢生。栩:櫟樹。鴇的腳上沒有后趾,在樹上棲息不穩,所以顫動羽翼,肅肅有聲。這里以鴇棲樹之苦,比人在勞役中的苦。
③王事:指和周天子有關的事。靡盬(mi gu):沒有停息的時候。
④藝:種植。后兩章中的“藝”與此相同。
⑤怙(hu):依靠。
⑥曷其有所:何時才能安居。后文的“曷其有報”和“曷其有常”分別理解為“何日才是苦盡之時”、“何時恢復正常”。
⑦行(hang):行列。
·導讀入境
這是一首反映東周社會現實的直刺時弊的諷諭詩,出自被征調者的肺腑之言,沉痛之音。是千千萬萬役夫在徭役重壓下的呻吟。農民因為勞于“王事”不能兼顧耕種,使父母的生活失去保障。而所謂王事又是永遠沒有完的,什么時候才能安居樂業,只能去問那“悠悠蒼天”。于是,我們眼前便有了一幅流動的歷史畫面:
荒涼的古道,野草彌望??耧L搖晃著樹叢,一群群野雁在樹叢中艱難地飛來竄去。這些弱小的生靈棲息在櫟樹叢中、酸棗樹上、桑樹之巔。它們拼命地顫動雙翅,搖曳著,借以保持身體的平衡。他——一個遠離故鄉與親人的征夫,十幾年輾轉漂泊,歷盡苦難,飽嘗艱辛。何日是歸時? 何處是歸途? 樹上的野雁觸動了他的憂思。只見他雙膝跪地,雙臂高舉,仰首望天。他在哭泣,在埋怨,在呼喊。朝廷的徭役無休無止,百姓們落入無底深淵。背井離鄉,田園荒蕪。上不能供養父母,下不能撫養妻兒,這是什么世道啊! 蒼天啊,蒼天,你若有知,請告訴我這樣的日子何時是盡頭,你若有靈,請保佑千千萬萬像我一樣的人早日出苦海!
·賞 析
“鴇羽”一詩深刻反映了徭役、兵役加給人民的痛苦,有力地評擊了社會的黑暗。
以高低疏密的叢林作背景,野雁在這特定的氛圍中便成為一種新的意象。它與畫面的主人公一顯一隱,相互照應。有野雁生存的艱難,更有主人公滿腔的怨憤,由此突出了詩的主旨。
手法上,這首民歌有兩個特點:第一,興中有比。詩的開頭托物起興,“肅肅鴇羽,集于苞栩”,以野雁的棲息不定來興起人被徭役重壓之苦。這里,野雁的出現便引起詩人對自身身世的聯想和想象。復雜的情感、無盡的哀怨借此得以暢快地抒發。同時興中具有一定的比喻、象征的作用。那千千萬萬為了“王事”而長年累月四處奔波的征夫,恰似這些棲息不定的野雁,在艱難困厄中掙扎著生存。比興手法的運用,對詩歌里藝術形象的塑造,起著很大的作用。它使詩人在極短小的篇章中塑造出動人的形象。這種表現手法一直在我國民歌創作中應用著,發展著。第二,采用重章復沓的形式。全詩三章,結構、內容完全相同,中間用詞稍有變化。此詩作者飽受徭役之苦,不滿現實的情緒久久潛藏在心底。只有采用這種復沓的形式,才能把長久郁積在內心的情感抒發出來?!巴跏旅冶W,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三章詩三次吟誦,把心中哀怨憤懣的情緒痛快淋漓地傾瀉出來,并把諷刺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治者——周天子。語言無所顧忌,直率、潑辣、大膽,深刻反映了徭役、兵役不但破壞了社會生產,也破壞了人民的家庭生活這一社會問題。各章結句的“悠悠蒼天,曷其有所(極、常)”更明顯體現了復沓的特點。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在走投無路的境遇中,服役者怎能不接二連三地呼天搶地? 他們渴望蒼天主持公道,他們渴望早日結束這似人非人的世界。
·思考題
1.欣賞本詩并結合《無衣》和《碩鼠》,談談復沓手法的運用及表達作用。
2.《鴇羽》一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它的積極意義表現在哪里?
上一篇:諷諭詩詞
下一篇:張鳴善《〔雙調〕水仙子·譏時》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