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蘭
風舞槐花落御溝,終南山色入城秋。
門門走馬征兵急,公子笙歌醉玉樓。
唐昭宗乾寧三年(896)七月,鳳翔李茂貞率兵進逼京師,昭宗出奔華州,長安告急。子蘭時為文章供奉,詩中所寫的長安形勢,指的應(yīng)當正是這個時間。
第一聯(lián),詩人照應(yīng)題面,首先寫出了長安城內(nèi)早秋來臨時的一片蕭殺景象。秋風乍起,吹落了皇城內(nèi)外的片片槐花,在空中盤旋著飛舞著,落于禁溝之中。遠遠望去,那橫亙在京城以南的終南山的蒼蒼山靄也似乎增加了城內(nèi)人們心頭的秋意。古代詩人常以秋風比喻戰(zhàn)事的吃緊,這首詩中前兩句對于長安早秋景物的描寫,同樣具有一石二卵之妙。一方面,它寫出了秋至長安城后,天氣突轉(zhuǎn)清冷,青山凝碧,草木搖落,使人倍感蕭瑟的自然景象;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李茂貞進逼京師,長安城內(nèi)風云突變,人心慌慌,緊張不安的政治氣候。
后聯(lián)由虛轉(zhuǎn)實,直接寫李茂貞進逼京師,在長安城內(nèi)引起的反應(yīng)。唐代末期,朝廷原有的軍隊、土地都已化為大大小小的割據(jù)者所有;這些割據(jù)者各自心懷叵測,擁兵自重,只會為了擴大自己實力輪番脅迫皇帝,誰還去管皇帝死活。因此,當李茂貞進逼京師時,長安城實際上已處在一種設(shè)防空虛、孤立無援的境地。“門門走馬征兵急”,正是大兵壓境,統(tǒng)治者驚慌失措,臨時抱佛腳征募軍隊的寫照。古時“走”作“跑”解。跑馬征兵,足見情勢之危急;“門門”跑馬征兵,說明征兵范圍之廣已經(jīng)是全城動員了。但是,這些臨時征募起來的、未經(jīng)任何訓練的兵士,在強大的藩鎮(zhèn)攻勢面前能有什么作用?詩人雖未明說,然而這也許正是他所感到的那股秋意的一層吧!詩到這里,已把長安城內(nèi)黑云壓城,禍水將至,令人窒息的政治氣氛,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接下來再湊一句,似乎就可以結(jié)束全詩了。出人意料的是詩人在第四句卻奇峰突起,凌空飛來一筆——“公子笙歌醉玉樓”。這一句的出現(xiàn),立即使前邊三句向后退去,化為背景,成為一種陪襯,使人明確看出詩人強調(diào),突出的是在這里。強藩大軍臨城,京師危在旦夕,皇帝倉皇竄走,全城生靈即遭涂炭,那些公子王孫卻死到臨頭,仍渾然不覺,聚集在華美的酒樓之上,在那里輕歌曼舞,飲宴作樂,沉湎在酒色之中。這種瘋狂頹廢的享樂勁頭,醉生夢死的精神狀態(tài),正是李唐王朝滅亡前夕整個統(tǒng)治階級荒淫昏聵的一個縮影。子蘭作為在朝任職的一名詩僧,對于這種極度腐敗現(xiàn)象的后果,自然較之于統(tǒng)治階級的其他成員,頭腦要清醒一些,認識也深刻一些,對于國家的命運也就不能不有著深深的憂慮。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蘇颋《汾上驚秋》),國運衰微、國祚將盡的危機感使詩人對秋至長安顯出特殊的敏感和惆悵,蕭條凋敝的秋景反過來又加深了詩人對國事的擔憂。同樣是寫長安秋色,把這首詩與杜牧五言絕句《長安秋望》“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對讀,就覺得杜詩是那樣的意境高遠、明凈寥廓,此詩卻是那樣的深沉壓抑、感慨悲涼。這種復雜的心緒和情調(diào)正是郁結(jié)在詩人胸中的對國家前途的隱憂的宣露和外化。詩中把秋臨長安城與李茂貞進逼京師并寫,虛虛實實,似明似晦,表面上是在描繪早秋時節(jié)長安城內(nèi)的某種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實際上是向人們預(yù)示了唐王朝秋日的來臨。
上一篇:子蘭·《襄陽曲》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禹偁《春居雜興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