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蓋三分圖,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大歷元年,頭發變白的杜甫漂泊到夔州。這里最能牽動詩人的心腸、令他時時不得平靜的,大約無過于三國劉蜀政權君臣所留下的遺跡舊址及有關的文化材料(如記載、傳說、祭祠等),為此,詩人寫下了大量的作品,《八陣圖》即是其中之一。這首詩歷來被視為杜詩名篇,但對它的理解也歷來意見不一。僅就最后一句而言,仇兆鰲歸結出四種說法:以不能滅吳為恨;以先主之征吳為恨;不能制主上東行而自以為恨;以不能用陣法而致吞吳失師為恨(《杜詩詳注》卷十五),看來“遺恨”是全詩的關鍵。現在還是從全詩說起。
八陣圖是諸葛亮一生軍事才能杰作之一。據載其址在永安宮南一里渚下平磧上,聚細石為之,大概因其用八卦之理而得名。夏天陣圖為江水淹沒,但冬天水退后又依然如故。因此,杜甫詠八陣圖實際就是在詠諸葛亮。詩的大意是說:諸葛亮的功績大概就在于成三分天下之勢,八陣圖因為諸葛亮而更有名同時它也使他更加享譽古今。江水奔騰不歇而陣石卻依然不動,諸葛亮可能還在為吞并吳國之失而抱恨九泉。全詩表達的是一種沉重的歷史和人生的遺憾之情及無奈之感。首句用一“蓋”字,表明并非定論,也許并不是杜甫內心真正的評定。在杜甫的心目中,諸葛亮的形象是極其高大而光輝的。依孔明的才能品德所當成就的功業,遠不是“三分國”所能盡的。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人們在評論孔明時,只能稱道他的“三分國”;八陣圖固然有名,人們一看到它就難免要對孔明贊嘆一番,但八陣圖對孔明來說又算什么呢?更何況它最終并沒能幫助孔明實現其理想。江水奔流,陣石依舊,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這位歷史偉人的人生“遺恨”。是的,孔明的遺恨實在不止于一端。參照杜甫其他作品,我以為此詩中的“遺恨”起碼應該有如下含義:以孔明之德才,為王佐成就一統天下尚綽綽有余(所謂“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是也。),其實孔明何嘗不欲成就王霸之業?無奈“運移漢祚終難復”,不得已而退守“三分”之志,時運不濟,乃為仁人志士之最大遺恨,此其一;劉蜀君臣,原有據蜀望吳進而一統天下之意,但最終反為吳所敗,劉備憤懣而死,“三分”之勢也不能守,此為諸葛亮又一遺恨也,此其二;諸葛亮為劉蜀鞠躬盡瘁,但是君臣之間并非盡如人意。劉備先是擅自征吳(依東坡說),后又托孤囑之以“不才自取”,至使孔明以“死而后已”相許。無論就國勢還是人事上說,孔明都有“知其不可而為之”之意,“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此又一遺恨也,此其三;以孔明之才志,盛年不能成其大業,晚歲不能歸隱南陽(“猶聞辭后主,不復臥南陽”),終于死于軍旅,此又一遺恨也,此其四;杜甫不僅以孔明為楷模,而且以王佐之才自許。如今人老頭白,眼見江流不息,人事如此,于是滿懷悵恨,見于詩中,此其五。而所有這些,又都是古代大志大才之士生不逢時,遇不得人,最后是蹉跎抑郁終生,到晚年反顧從前,一切都成為過去……的共同“遺恨”,這正是本詩感人力量的關鍵所在。
這首詩融憑吊古跡與詠史抒懷為一體,看去是寫古跡,實際是寫人,在寫人中寄托自己的認識、評價、懷抱和人生感慨。因此,浮現在讀者眼前的,與其說是滿懷遺恨的諸葛亮形象,倒不如說是懷才不遇一生坎坷的晚年的杜甫形象,或者說這兩個形象已經有機地疊映在一起,不分彼此了。詩人以“三分國”、“八陣圖”、“江流”“石”、“吞吳”等形象入詩,使得作品不僅氣象開闊,聲勢宏偉,激情壯烈,而且具有足夠的歷史感和空間感,令人讀后久久不能平靜。
上一篇:杜甫《絕句二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杜甫《復愁十二首(其十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