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偓
何曾解報稻粱恩,金距花冠氣遏云。
白日梟鳴無意問,惟將芥羽害同群。
這首詩以雞比人,通過對斗雞的諷刺性描寫,譏斥了唐末藩鎮(地方軍閥)不知報效朝廷,只知兼并混戰、互相殘殺的丑行。
唐朝盛行斗雞的游戲。唐玄宗就極愛斗雞,有人因斗雞而得到他的寵幸。李白對此十分憤慨,曾在《古風五十九首》之二十四中寫道:“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李白還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寫道:“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斗雞之風盛行,反映了唐朝政治的腐敗。唐朝后期的藩鎮割據也十分嚴重,藩鎮之間相互兼并混戰,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極大的災難。韓偓的這首詩,就是對斗雞的腐敗風氣和藩鎮兼并混戰的藝術的反映。
詩的第一句就是對斗雞的斥責:你們哪里知道報答主人的飼養之恩!此句中的“解”,即懂得、知道之意;“稻粱恩”,即飼養之恩。這一句明寫斗雞,暗刺藩鎮,說他們根本不知道報效朝廷。第二句寫斗雞不可一世的丑態:爪子上裝著金屬芒刺,頭上長著鮮艷的紅冠,氣焰沖天,遏止行云。這一句暗刺藩鎮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第三句呼應第一句,再次斥責斗雞:大白天出現梟鳴,你們竟不聞不問!梟即貓頭鷹,夜間鳴叫,聲音很凄厲。舊時人們認為聽見貓頭鷹叫不吉利。貓頭鷹白天鳴叫是反常現象,預示著將給主人降下可怕的災難,然而被主人飼養的斗雞竟對此不聞不問,豈不可恨!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經歷,可以看出,這一句中的“梟”是暗指在當時最為兇暴、蔑視朝廷、任意橫行、后來篡唐自立的藩鎮朱溫。第四句承接第三句,說斗雞們對“白日梟鳴無意問”,卻只知道用撒了芥末的羽毛傷害同類。芥末有辛辣味,可以傷害對方雞的眼睛。給雞爪裝上堅利的金芒,給雞羽撒上芥末的做法很早就有,《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載:“季、郈之雞斗,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距。”“介”,同“芥”?!熬唷?,雞爪后面突出像腳趾的部分,相斗時用來刺對方。劉孝威《斗雞篇》中也有:“翅中含芥粉,距外耀金芒。”三、四兩句明寫斗雞們只知傷害同類,暗刺藩鎮們對朱溫危害朝廷的行為不聞不問,卻只知道互相殘殺。
這首詩抓住兩種不同事物的共同特點,以物喻人,句句雙關,形象生動,寓意深刻,是一篇有特色有力度的作品。
上一篇:韓偓《效崔國輔體四首(其一、二、四)》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朱絳《春女怨》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