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夷直
紅燭剪還明,綠尊添又滿。
不愁前路長,只畏今夜短。
這是一首于筵席上送別張主簿的詩。主簿,官名。始于漢,后代多因之。凡中央各機構及地方郡、縣官府都設有主簿,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鑒,為掾使之首。張主簿其人,不詳。
詩破題即寫夜飲。古時燃燭,燭心長則光暗,故需不時剪去燼余的燭心。楊載《題火涉不花同知畫像》:鹔鹴裘暖鳴鞭疾,翡翠簾深剪燭頻”。綠尊,酒尊,因酒綠色,故稱綠尊。王勃《郊興》:“山人不惜醉,唯畏綠尊虛”。首句寫夜,紅燭剪而復明,知夜已深;次句寫飲,綠酒添而又滿,知尚未盡興。兩句看似敘事,而情蘊其中。“語有全不及情而情自無限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三),正可于此處見之。
三、四句暗點題目的“別”。朋友即將遠去,前路漫漫,反說“不愁”;今夜雖短,畢竟相聚,反說“只畏”。話似無理,卻極盡其妙!因為“前路長”時已經分別了,愁又何用?“今夜(《全唐詩》作“今宵”)短”,將會越來越短,從人的心態說便會越來越畏(與“近鄉情更怯”的心態相似)。或云:“不愁”是與“只畏”相對而言,因為后者占據了此刻的全部心靈,而無暇去愁“前路長”了!總之詩表現惜別之情,手法新穎。首二句寓情于事;后二句敘感抒懷,惜別之情,由隱而顯,不過始終未直白地道出。
惜別的詩,重在一個“情”字。“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王昌齡《重別李評事》)。“離別難”卻說“莫道”——莫道者,怕道也。明日解舟,即是長安路上矣。如現時從口說出,豈不徒增傷感!眼前既有吳姬輕歌曼舞,殷勤勸酒,一任青楓白露,夜寒襲人,還是盡情地歡樂吧。“莫管夜深,且須盡醉,正流連不忍分手之意”(黃生《載酒園詩話評》)。這與本詩的“不愁”二句極相似,而表現更為含蓄。“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王維《臨高臺送黎拾遺》);“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是以飛鳥尚有歸宿和楚山的孤峙來反襯人羈旅行役的凄涼,都深切表現出友情的真摯。至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莫怪山前深復淺,清淮一日兩回潮”(劉方平《送別》);由佇望之久,見惜別情深。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像裴詩這樣不借景色映托,仍具深沉流美之致,蓋因其情長也。
上一篇: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九)》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祜《墻頭花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