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古以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其中屢為人稱道者有戰國末年身入強秦,庭刺秦王政的勇士荊軻。據說荊軻臨行,燕太子丹及荊軻的好友高漸離、宋意等皆著白衣冠,送之于易水,其時,高漸離擊筑,荊軻應聲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蒼涼凄動,“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本詩前兩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所寫就是這件事。“此地”指詩題中的易水,源于今河北易縣,古有三條河道,匯入南拒馬河。燕國曾以武陽(今易縣南)為下都,正在易水之濱,所以太子丹祖餞荊軻于易水。“壯士發沖冠”所概括的即是那個悲壯的場面。后兩句“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則是抒發作者此時的無限感慨。本來,江山形勝往往因人因事生色,而人世代謝,山川依舊,確實極易引發人們的緬懷追尋之情。“行人悲舊事,含憤說荊軻。”(元傅若金詩)臨易水而思俠士并不奇怪,更何況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聞一多語)然作詩送人,為何作者略去一切送別之語直接去摹寫歷史呢?或許此時的易水送人,有類似昔日太子丹等訣別荊軻的地方,所以作者將古今之事融為一體,借懷古而慨今;或許所送之人和作者一樣是熱血男兒,彼此肝膽相照,無須常言套語。但也許和這些都沒有關系,只是因為作者有抑制不住的憤激之情,急于傾吐而不管其他——這倒更符合駱賓王權奇倜儻非同凡俗的性格。按其行年,這首詩大約作于調露元年(679),時作者在幽燕軍幕。賓王曾在貧困落拓中度過早年歲月,走上仕途后薄宦而又連遭貶謫,一年前其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遭誣下獄,此時剛遇赦得釋。從其長詩《疇昔篇》可知其現在正是滿腔憂憤,因此,他才放聲唱出這首對古代英雄俠士傾慕向往之歌,借以抒發他難以言喻的憤慨。
本篇題為送人,卻純是抒情言志,在古代送別詩中,可謂別創一格。前兩句劈空而來,氣韻充沛,后兩句因“已”、“猶”兩個虛詞,又使音節變得紆徐舒緩,讀起來給人一種回腸蕩氣之感。作為送別詩,本詩不像一般寫別離的詩那樣難離“黯然消魂”的情感基調,而是壯懷激越,雄渾蘊藉,充滿著深沉的力量,使人百讀不厭,并因之受到其情緒的強烈感染。
上一篇:劉長卿《尋張逸人山居》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耿瑋秋日耿》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