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轍《六國論》原文|注釋|賞析
蘇轍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 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比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 委區區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知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六國論》是蘇轍寫的一篇史論文章?!傲鶉奔粗笐饑咝壑谐貒酝獾凝R、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這六個國家后來一個一個被秦國擊破而消滅了,秦統一了天下,在我國第一次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所謂“六國論”就是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
三蘇都寫過《六國論》,但從論點到筆法絕無雷同。蘇洵的《六國論》著重指出六國滅亡“弊在賂秦”,旨在抨擊北宋王朝屈膝妥協的外交政策;蘇軾的《六國論》則主要抓住“養士”這一點加以發揮,目的在于批評北宋王朝輕視文化,輕視知識分子的國內政策。蘇轍的這篇文章從“天下之勢”的角度論述了六國中的后方四國在抗秦斗爭中理應團結一致擯秦的觀點,暗喻了北宋王朝對外投降妥協,只求茍且偏安一時的政治現實。父子三人同論六國,然而觀點卻各不相同,而且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為了借古喻今,針貶時政。
蘇轍曾說過“予少而力學。先君,予師也;亡兄子瞻,予師友也。父兄之學,皆以古今成敗得失為議論之要。以為士生于世,治氣養心,無惡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為茍生也;不幸不用,猶當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聞焉。”(《歷代論引》)這段話集中表現了蘇氏父子積極用世的思想。他們議論的中心是“古今成敗得失”,也就是研究治國安民的經驗教訓;他們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施之人”,是要“以其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聞”。這就決定了寫作的內容必然要以古喻今,痛貶時弊。蘇家父子的文章確實是實踐了他們自己的文學主張。蘇洵名重當世而不被重用自不必說,蘇軾、蘇轍兄弟一生仕途坎坷,也說明了這一點。他們的不幸遭遇和所吃的苦頭都是由他們“言必中當世之過”(蘇軾《鳧繹先生文集敘》)所致。蘇轍的《六國論》是借總結六國被秦所滅的歷史教訓,批評北宋王朝茍且偏安的政治現實的一篇史論,是其“有為而作”。
全文共四段。
文章開宗明義,一開始便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 六國所以相繼被秦滅亡,是因為他們“不知天下之勢”,也就是說,如果六國的國君和謀士們明白當時天下的形勢,因勢利導,互相支援、共同抗秦的話,他們決不會一個一個被消滅,落個國破家亡的可悲下場。作者以自己攻讀《史記》的獨特感受,自然而概括地寫出了六國滅亡這一令后人觸目驚心并時常引以為戒的歷史事實:“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弊髡咴谏钏际鞈]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六國“必有可以自安之計”,但所以相繼敗北,乃是“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如果韓、魏、楚不是屈服于秦的壓力,多次割地賂秦以求茍安的話,如果后方四國不是鼠目寸光,只求自己茍安,而大力支援韓、魏兩國的話,秦的吞并政策是不會奏效的,六國完全可以避免滅亡的命運。
什么是當時的“天下之勢”呢?文章第二段,作者概略論述了七國的基本形勢,指出韓、魏兩國是秦與諸侯爭奪天下的關鍵所在?!胺蚯刂c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比绻?,保住韓、魏,則秦吞并六國的計劃就難以得逞; 如果韓、魏不保,那么六國都不可避免地覆滅,“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為“秦之有韓、魏,比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懂得“天下之勢”,就是要明白韓、魏兩國是關鍵之地,因而后方四國應該全力保住自己的西方屏障,也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自己,六國才不至于覆滅。
第三段,緊承上段具體論述。正是因為韓、魏兩國屈從于強秦的壓力,多次割地賂秦以求和平,尤其是齊、楚、燕、趙看不清“天下之勢”,委棄前線小國韓、魏,聽任它們歸附秦國,被秦打通了“諸侯之障”,“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秦國在吞并六國的行動開始時,軍事上曾出現過明顯的漏洞,“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秦還沒有真正征服韓、魏,后方并不穩固,就急于進攻齊國; 這是一個十分冒險的行動?!霸巾n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這是秦的第二個冒險行動。秦國軍隊遠離本土,穿越韓、魏兩國而攻擊東面的燕、趙兩國,腹背受敵,這在軍事上是犯忌的。倘若燕、趙和韓、魏前后夾擊的話,秦國必定大敗。六國本可以抓住這兩次機會合力擊敗它,但是他們卻錯過了這一天賜良機。為什么呢? 就是因為齊、楚、燕、趙四國“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韓、魏兩國看不清天下形勢,不敢聯合其他四國共同抗秦,而是一味妥協退讓以地賂秦,猶如引狼入室。作者進而指出:“委區區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批評后方四國,不顧大局,認不清形勢,置作為自己西方屏障的韓、魏于不顧,終使弱小的韓、魏在強秦的威逼下受挫而向秦稱臣。如果六國了解天下形勢,同心協力,互相支援,那么局勢就完全不一樣了。
文章最后一段,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六國,尤其是齊、楚、燕、趙后方四國,認不清天下的形勢,沒有“厚韓、親魏以擯秦”,最終鑄成大錯的原因,指出由于他們“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致使秦人坐收漁利。如果四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再加上“陰助其急”,那么,秦國將無計可施,歷史悲劇將不會出現了。作者又指出,六國在大敵當前之時,不但沒有聯合抗秦,共同對敵,反而勾心斗角,貪圖眼前“尺寸之利”,甚至“背盟敗約”、“自相屠滅”,因而秦兵未到,六國自己就已互相削弱了力量,陷入了四分五裂,分崩離析的境地,致使秦人不費吹灰之力便將他們一個一個地消滅掉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六國“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三蘇的論文首先貴在立意,本文亦是如此。蘇轍借批評齊、楚、燕、趙不明天下形勢、支援韓、魏抗秦,諷刺了當時北宋王朝不抗擊北方契丹、西夏的威脅和侵略,而是妥協、賂財、割地以求茍安;揭露了不顧前方受敵的危急,而是在后方安樂、在偏安中醉生夢死的黑暗現實,由于時代的局限,本文不可能全面地、科學地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作者也沒有看到秦滅六國而統一了中國的歷史進步意義,但是文章抓住了是抗戰還是茍安這一帶有戰略性的根本問題加以論證,立意峻拔,高屋建瓴,且持之有據,言文成理,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是難能可貴的。
在表現手法上,文章構思巧妙,結構嚴謹。作者以“天下之勢”統領全篇,開篇先提出論點,繼而提出秦與山東諸侯相爭,關鍵在于韓魏二國。六國諸侯由于認識不清形勢,只顧自己一時之茍且,最終釀成滅國之禍。接著圍繞這一觀點詳細分析,反復論證,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理有據,步步深入,具有不容辯駁的說服力。
本文的語言平易、自然、流暢,毫不雕琢,詞理精確。蘇轍和乃父乃兄一樣,不但重視文章的立意,功用,而且也重視辭章。所以文中的語言不但平易、自然,而且也做到了辭能達意,文字的選用非常審慎。如第二段介紹戰國末期天下形勢時,僅用“秦之有韓、魏,比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短短幾句,就把韓、魏是秦與諸侯之爭的關鍵所在言明。總之,蘇轍的這篇《六國論》雖不及其父兄論文的深遠宏博,縱橫恣肆,但也自成一家,“汪洋澹泊,深醇溫粹”,“有一唱三嘆之聲”,足以與其父兄之文并立。
上一篇:蘇軾《六國論》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六逆論》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