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幃風動花入樓,高調鳴箏緩夜愁。
腸斷關山不解說,依依殘月下簾鉤。
青樓,指女子之所居。單從題目就可斷定,這是一首描寫婦人思夫而深懷幽怨的作品。
在昌齡寫居人思遠的詩中,《閨怨》是倍受人們青睞的。在那首詩中,“不知愁”的“少婦”由于在“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而觸景生情,心頭翻起了“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怨思;這首詩中,也是情因景起,是風掀動“香幃”使她受到驚動,從而睜眼看到了隨風飛入的落花。這落花使她想到自己芳年妙齡卻獨守香幃,于是對遠方的丈夫頓生思念之情。《閨怨》寫了少婦心理狀態的微妙變化,此詩卻突出了女主人公愁緒的深重和難以排解。大概是看到落花之后,青樓女子再也無法入睡了,只好起身想法使自己的“夜愁”“緩”解一些。她“緩”解“夜愁”的方法,就是“高調鳴箏”,特意地把弦繃得很緊,彈出很高的調子,抒發胸中的不快。“高調鳴箏”,顯示了少婦那煩躁得不可忍耐的心態。但是有的時候,人越是想從某種狀態中解脫出來,卻又常會使自己越陷越深。詩中女子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她本來是想“高調鳴箏緩夜愁”,得到的卻是“腸斷關山不解說”,并不能抒發她對征人的思念之情。征人遠在關山之外,自己思念腸斷,高調鳴箏無用,無奈中的她就只好看著“殘月”“依依”“下簾鉤”了。本來就“腸斷”的她,這景象只有使她倍感凄涼了。
這里寫月,不是客觀上的描寫。有人說它與《從軍行》其二中“高高秋月照長城”是同一手法。其實并不盡然。“依依殘月下簾鉤”的最突出處,在于這“月”是少婦透過竹簾看到的緩緩而下的殘月,不僅寄寓著少婦的無限深情,也映現著少婦深夜里難以入睡的神態,從而可以想象出少婦一直睜著雙眼對著殘月,無可奈何地看它“下簾鉤”的愁容。“高高秋月”以景結情,這里就必須加上以景寫態。另外,這首詩還很有余味。少婦望著殘月,也許是想寄思念于殘月,可是盡管她“依依”不舍,但月還是下了簾鉤,孤寂中的人又陷入了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到了。那“怨”該怨到什么程度呢?
上一篇:歐陽修《夜夜曲》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歐陽修《畫眉鳥》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