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
道傍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
這首詩作于天寶十載(751)暮春,當時岑參由安西東歸,抵達武威。花門,武威客舍名,又叫花門樓。詩中的“花門口”即是花門樓口的意思。
這是一首別具情趣的生活小詩。從岑參這一時期大量冷峻峭勁的邊塞詩中掉過頭來讀這一首,如入另一世界,身心也會為之一爽。
前兩句正面敘寫老翁沽酒(沽,賣。后一句的“沽”是買的意思)。其中“千壺百甕”雖系夸張,但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武威一帶社會安定、人民富庶、買賣興隆的大致面貌來。上兩句主要是作鋪墊,全詩的重心在后兩句上。
后兩句是“戲問”的內容。作者說:路旁的榆莢也像錢,摘它來買酒,您肯嗎?榆莢沽酒,這是很有意思的。首先,詩句引入榆莢,便很自然地渲染了春意,給這幅本來就很和煦的沽酒圖增添了明快、溫暖的氣息。其次,此詩一、三句都有一個“仍”字,應當是詩人有意識的安排(唐人近體詩,是盡量避免重用字的)。首句說“老人七十仍沽酒”,一個“仍”字,強調的是這位老人沽酒有年,今雖七十仍不停止的事實。他設肆于武威著名客舍花門樓口“千壺百甕”地賣,自然賺了些錢。第三句說“道傍榆莢仍似錢”,用上“仍”字,含有“您的錢已經很多,而道旁的榆莢更多,它們也像錢”的意思,這無疑是對老人進項之多開了一個善意的玩笑。第三,用眼前最普遍的榆莢喻錢,通俗,新鮮,也很風趣——有了上述這些理由,我們可以說作者用榆莢當錢的設想,豈但不是率意的戲言,而且含意還相當豐富。末句“摘來沽酒君肯否”只是一問,詩篇便戛然而止。讀到這里,我們不妨稍任想象:對于作者的問題,老翁要么答:“肯”,要么以“窮詩人只能以榆莢當錢”反譏,假若老人也饒有風趣,或許還會說:“您拿榆莢當錢,我只好把春風當酒賣給您。”但不論怎么回答,最后的結果一定是主客共同的開懷大笑,生活的氣息,生活的樂趣,因此便更多地洋溢開來。這笑聲,不在詩中,卻在詩外;不在讀詩之時,卻在掩卷以后,這是作者運用絕句純熟而老成的集中表現。
上一篇:丁仙芝《江南曲五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岑參《送崔子還京》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