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
西塞山邊日落處,北關門外雨來天;
南人墮淚北人笑,臣甫低頭拜杜鵑。
汪元量原為南宋宮廷琴師,宋亡后與三宮一起被擄北上,元初當了道士,南歸后漫游各地,寫了許多記述北遷前后的經歷與感受的詩作,有“宋亡詩史”之譽。這首絕句反映了臨安陷落后的凄慘情景。
“西塞山邊日落處,北關門外雨來天”二句,詩人選取了在臨安陷落、南宋最終淪亡的過程中值得歷史記載的兩處地方,描繪了具有象征意義的落日逝去、雨慘云凄的自然景象,暗示了元兵進攻的路線,渲染了亡國之際的慘淡陰沉的氣氛。西塞山,在今浙江湖州西南。北關門,指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市)的北門。在宋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朝中書左丞相伯顏率兵分三路直趨臨安,二月又進兵湖州,派人到臨安索取謝太后投降的手詔,封府庫,收圖書及百官印信,解散宋朝職官人員及侍衛軍,宋室已如落日消逝。及至元兵從北門進得京城,更是血雨腥風,陰霾愁云,籠罩全城,重壓在亡國臣民的心頭。
三、四句“南人墮淚北人笑,臣甫低頭拜杜鵑”,生動地刻畫出戰敗者(南人)和戰勝者(北人)截然相反的情態,抒發了作者亡國的哀痛,表達了對宋帝的忠誠和敬意。這兩句均脫胎于黃庭堅的有關詩作,前句變化其“北人墮淚南人笑”(《夢李白誦竹枝詞三疊》)詩句,后句則仿其“臣甫杜鵑再拜詩”(《書磨崖碑后》)的句法,但更為哀切沉痛。“臣甫”,指杜甫。“拜杜鵑”為蜀人風俗。相傳古蜀國帝王杜宇死后化為杜鵑鳥,鳴聲哀凄,蜀人敬愛杜宇,聽到杜鵑的叫聲多下拜。杜甫避難西蜀時,因感念唐玄宗逃亡流離,也曾按當地風俗,聽見杜鵑叫聲就流淚下拜,并寫有《杜鵑》詩:“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今忽暮春間,值我病經年;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汪元量在這里以杜甫自比,表達對故君故國的懷念。
這首小詩前二句對仗工整,后兩句用事貼切。詩中取材典型,情真意切,具有極強的概括性和代表性,但又無不以形象出之。由“落日”而至“雨來”,景與事諧;從“墮淚”而至低拜,情發乎其內而形之于外。全詩悲憤凄惻,形象鮮明感人,讀來催人淚下。
上一篇:趙希?《秋夕》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維《山中送別》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