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這首《山中送別》乍讀會讓人感到特別:題為《送別》,卻不寫送別,起首一句便是“山中相送罷”,說今天曾有過“送別”那么一回事,已經過去了。至于行者為誰,前往何處,離別情景,一概略去,僅以一個并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帶而過,大有漫不經心的意味。次句接以“日暮掩柴扉”,柴扉,指山居常見的白板門。山中生活簡靜,既昏便息,“掩柴扉”是每天到日暮時分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這似乎也與白晝送別沒有多少關聯;而詩人卻把這本不相關的兩件事連在一起,真讓人疑心這是不是在寫送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三、四句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化來。《招隱士》兩句原意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王維這兩句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這是詩人“掩柴扉”以后的心理活動,正面抒惜別之情。經過后面這么一問,通首詩豁然開朗,變得神采飛動。“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按常情應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這說明它是詩人“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他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擔心其久不歸了。正是“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唐汝詢《唐詩解》)。正因為日暮是離愁別緒最難排解的時刻,所以“掩柴扉”這一看似平常的舉動就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被涂上濃重的感情色彩。讀者不僅可以從中看到詩中人寂寞低回的神態,推想其悵然若失之情,進而還能設身處地地想象詩人在柴扉關閉后何以打發那漫漫長夜。至于到“春草明年綠”時,那又要費幾多時日,何況“王孫歸不歸”還在未卜之中。
繞開相送直寫送罷,由“相送罷”直接“日暮掩柴扉”,又從當天的“日暮”遙接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時間上連續跳躍,而離愁別緒也在這跳躍中被逐步加強。“以送罷始,以盼歸終,抒別后相思之意,彌見當前惜別之情。”(劉拜山評語)語言樸素、自然,而感情深厚、真摯,可謂寄至味于平淡。
上一篇:汪元量《錢塘歌二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元好問《論詩詩三十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