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此詩為作者途經古戰場赤壁(今湖北蒲圻縣境內)所寫。公元208年,孫、劉聯合共同對付不可一世的曹操,在赤壁磯一舉擊敗曹軍。這是一場奠定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關鍵性戰爭。詩歌雖以地名為題,實是對這場戰爭成敗的歷史意義發表自己的見解。
詩的開頭從一件戰爭的遺物——“折戟”寫起。這件鐵制的戈矛合一的兵器的殘骸沉于水底沙中已有600余年,雖然銹跡斑斑,但經過自己的磨洗,仍可鑒別出是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沉沙”二字,突出了這場戰爭為水戰的特點,為下面“東風”的出現作了鋪墊。
前兩句實寫,后兩句虛接。一件歷史遺物引出了作者一段思古的幽情,而作者思古又不從正面著筆,偏從反面著想。赤壁之戰是借助東風之力、火燒曹軍戰船取得勝利的,指揮這場戰斗的統帥正是年僅34歲風流倜儻的周瑜。因此,作者提出一種與戰爭結局截然相反的設想:如果東風不與周郎方便的話,那么曹操便將擄掠大喬、小喬,關在銅雀臺(臺在曹操封魏王時魏國都城的鄴縣,故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以供自己享樂之用。這兩句本是詩中的議論,但作者將與戰爭成敗至關重要的“東風”,具有象征意義的“銅雀臺”(“春深”二字,以濃麗之景烘托銅雀臺,以增其享樂色彩)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周郎”、“二喬”加以組合,便使議論融化于形象之中。大、小二喬為吳國著名美女,一為孫策婦,一為周瑜妻。她們的尊貴地位代表了吳國的尊嚴,她們被擄之日,必定是吳國敗亡之時。兩位尊貴女性的地位可能發生的變化,直接維系著吳國的命運。這樣曲折寫來,更覺耐人尋繹,且以美人襯托英雄,又別饒情味。
慣做反面文章,善用翻案手法,是杜牧詠史詩的一大特點。其《題烏江亭》詩寫項羽失敗、烏江自刎,不寫他無面見江東父老的悔恨,卻另作一番設想:“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與此詩同出一轍。由于其寫法異于常理,故能不落窠臼,別出心裁。
上一篇: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崔國輔《魏宮詞》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