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述
梧桐葉底見銀河,露氣當窗冷碧羅。
四壁蟲聲兩行雁,不知何處得秋多?
此詩寫作者在一個秋夜,面對處處秋景引發(fā)的感受和情思。
首句“梧桐葉底”說“秋”、“銀河”說“夜”,詩一開頭即正面著題。盛夏之夜,梧桐樹枝繁葉茂,詩人根本不可能在“梧桐葉底見銀河”;冬天里,桐葉落盡,僅剩光桿禿枝,“葉底見銀河”也就無從談起。只有在深秋,秋風(fēng)剝?nèi)チ送渫盏氖⒀b,但枝上尚有未落的樹葉,故而詩人能在入夜以后于梧桐葉底清楚地看見銀河星星在閃爍。這一句表面看似乎漫不經(jīng)心,其實作者是著意選取了富有特征的景象曲折道出“秋夜”這一特定的時間。
“露氣當窗冷碧羅”也是秋夜特有的現(xiàn)象。“氣”本是無形不易見的,但在秋末,由于白天與黑夜的溫差較大,到了晚上,室內(nèi)還是白天的溫度,而室外氣溫已經(jīng)下降,當陣陣冷氣撲向窗戶時,便因室內(nèi)外溫差所致,在窗上化為露珠,沾濕窗紗,給人以冷的感覺。“冷”正是此時詩人的心態(tài)。
“四壁蟲聲兩行雁”一句寫了兩個景致,地下是寒蟲緣壁而鳴,天上是北雁成行南飛。這更是在古詩中經(jīng)常見到的秋天之景。至此,詩人全是單純地寫秋景、秋聲,未露心跡。最后一句突發(fā)奇想——在這些景物中,何處得秋最多呢?讀者的思緒由眼前的三種景物被引向無限的空間。詩歌到此戛然而止。留給讀者一個情感的導(dǎo)向,思考的線索,我們可以想得很多很多,作者是在秋景之間相比呢?還是秋景與人之間相比?這“秋”,又是代表一種什么樣的情緒?全詩的內(nèi)容也頓覺豐富起來。
此詩從所見、所覺、所聞、所思幾方面淡淡寫來,似乎是隨意的,其實是詩人精心構(gòu)思過的。“秋夜”本是無形抽象難以把握的,但詩人選取了幾種富有深秋特征的景象加以描寫,化無形之秋為有形之物,“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最后以問句作結(jié),筆端搖曳,使一直隱在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豁然明朗起來,全詩的意境也頓覺開闊許多。詩中似乎并未道出詩人當時的感受,但又似乎恰到好處地透出了詩人當時的心境,細細品來,很有些韻味。
上一篇: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一百二十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