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樹稚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啼饑。
潛銷暗鑠歸何處?萬指侯家自不知。
杜牧是一位敢于揭露諷刺統治者荒淫逸樂、深深同情人民疾苦的詩人。這首七絕著重從正面描寫勞動人民的痛苦,與《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等詩可互相參閱。
詩的首句先寫村舍外景。“三樹”之“三”,不一定是實指,只是寫其疏落罷了。“稚桑”,猶嫩桑。桑于二月抽條發芽,則此時當為仲春時節。桑在抽條發葉時,須剔除旁枝,方能使其枝壯葉肥。“未到”之“到”字,一作“劘”mí(迷)。“未劘”,即未削除。次句轉寫室內景象: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女孩,因為吸吮不到乳汁,正在饑餓中扶床啼哭。這兩句純作客觀描寫,嫩桑的旁枝何以未加剔除,正午時分嗷嗷待哺的小女孩何以得不到乳汁,詩人都不明言,留給人們去思考。這兩句詩所反映的現實是相當深刻的。第一,它說明村舍既沒有能夠勞作的男人,也沒有能夠提供乳汁的女人;第二,這里寫的春月正是勞動人民面臨嚴重的春荒時節。面臨嚴重春荒的男女主人景況究竟如何呢?詩的第三句“潛銷暗鑠(shuò爍,銷熔意)”作了回答。他們長期在死亡線上掙扎,暗中傷殘銷損。“歸何處”,乃是從人間消逝的含蓄說法,以問詰語氣出之,則又引逗出下句的責難。以上所寫傷心慘目,語語沉痛。至末句則進一步揭示造成這種悲慘現實的原因,即“萬指侯家(擁有一千個奴婢的侯家。萬指,一萬個手指,即一千人)”的奢侈淫逸。耽溺于享樂生活的侯家自然不會知道勞苦人民的饑寒與生死。作者用“自不知”,而不用“哪得知”,語調似乎顯得比較平靜,但在平靜中含有深沉的憤慨不平之氣。不怒形于色而實則怒火中燒,正是本詩諷刺藝術的特色。
唐人七絕多以寫景、抒情擅長,而杜牧這首詩卻能于二十八字的短幅中,運用寫實與鮮明對照的手法,反映出如此尖銳的階級對立,實屬難能可貴。
上一篇:杜牧《題水西寺》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