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 詠月詩一首(香菱)》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1)。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1)。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2)。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3)。
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4)。
【注釋】
(1) “精華”二句:精華,指月光。影,指月亮的外形(像)。娟娟,姿態美好。魄自寒,意謂月亮骨子里是寒的。
(2) “一片”二句:砧敲,搗衣敲打聲,詳見第三十八回《詠菊詩十二首·憶菊》注釋(4),這里取表達思念之意。千里白,指月光照得千里透亮。千里,非確數,極言范圍廣。半輪,即半月,像半個輪子。這里指將要沉入地平線的殘月。五更,古代將一夜計為五個更次,也稱五鼓、五夜。這里指的第五更,黑夜剩余時間不多了,天快亮了。殘,剩余。
(3) “綠蓑”二句:綠蓑,綠色蓑衣(用綠色草編織)。這里代指穿綠蓑衣的人(出遠門在外的旅客)。秋聞笛,在這秋夜聽江上綠蓑人吹笛,或在這秋夜江上綠蓑人聽岸上人吹笛,兩種解說都講得通。笛聲象征思念。紅袖,代指艷妝女子。韓偓《邊上看獵贈元戎》詩:“紅袖擁門持燭炬,解勞今夜宴華堂。”
(4) “何緣”句:何緣,什么緣故,什么原因。團圓,指圓月,也指人們團圓。
【譯文】
月光輝煌燦然,要想掩蓋料想很難;月亮形象美好,但骨子里透著冷寒。月光照徹千里,搗衣聲響成一片,可憐邊疆的戰士盼望送去寒衣。月亮西墜只剩半輪,雞已唱過五遍,還有多少人未睡?江上舟中,綠蓑人吹奏秋笛,必是在想念家鄉親人;紅墻樓頭,艷妝女子倚窗頻頻嘆息,必是在思念夢中情人。這些人博得嫦娥自問:什么緣故不使月亮、人們永遠兩團圓?
【鑒賞】
香菱獲得“階段性”自由,得以有機會刻苦學習作詩,其意義何在(續)?
香菱作第三首“詠月”詩,令人感佩!她從惜春處看畫回來,心中想著作詩,對燈出神至三更,上床躺下,眼睜睜至五更,才朦朧睡著了。香菱從睡夢中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原來“香菱苦志學詩,精血誠聚,日間不能作出,忽于夢中得了八句”。趕緊起來抄寫好了送給黛玉她們看去。黛玉她們看了無不拍手叫好:“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并繼續鼓勵有加:“可知俗語說:‘天下無難事,只怕用心人。’社里一定請你了。”
第一、二首詩最大的缺點,立意浮淺,主要著眼于月的形狀、亮度,反復進行描繪,因此大有“就月詠月”的味道,這就犯了詠物詩“離神取形”的大忌。第三首詩就不同了。月的陰晴圓缺象征人們團圓與分離,是為詩人們吟詠慣的。香菱不是從詩人們吟詠慣的月的圓缺上立意,而是從“月團圓,人不團圓”上立意,這就不同一般了,正如黛玉她們所評價的,新巧而富有意趣。“月團圓,人不團圓”,詩主要著眼于人的主觀內心感受上,以寓情為主進行描繪,這就擺脫了第一、二首詩“就月詠月”的束縛,而符合詠物詩的規律。
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第一、二句):月圓良夜。選取一個特定的月圓良夜,月光分外皎潔明亮,但骨子里是寒的,為第二層次作鋪墊。第二層次(第三至六句):月團圓,人不團圓。世間不團圓的人多矣!有丈夫守衛邊關的留守婦女,有出遠門在外的游子、征人,還有獨守空房及待字閨中而滿懷愁情的怨婦癡女……在這月圓良夜,他(她)們卻無法入睡,都在趁著美好的月色,各人思各人的,各人干各人的,直至殘月西沉,五更雞鳴,天快亮了。這第二層次,不是靜態而是動態描寫,組成一幅幅有聲有色的圖畫:留守婦女的一片搗衣聲傳千里,干得熱烈,則思得強烈;游子、征人在江上行舟中自己吹奏秋笛,或坐聽隔岸的秋笛聲,笛聲愈幽遠,思念愈深沉;玉樓倚欄的紅衣女子,月圓良夜卻睡不著,如見其愁容,似聞其嘆息……這些動態圖畫中,人與月互相關聯,情與景互相交合;月為人而圓,景為情而生;人為月而添愁,情為景而增深。完全符合詠物詩“重神輕形”的規律。第三層次(第七、八句):感動嫦娥。世間這么多不團圓的人,感動了嫦娥,博得她自問:“為什么不使月亮、人們永遠兩團圓?”實際上嫦娥是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的,要由所有的讀者來回答,這就將讀者引入內涵極其豐富的想象空間,將全詩的情景、意境推向最高境界。
香菱其時十五六歲,開開心心搬進大觀園和寶釵一起住,開開心心學習作詩,學得如癡如狂,開開心心加入海棠詩社,和寶釵、黛玉等姐妹們一起作詩吟詩,表明她的心靈多么美好!我卻總為她感到辛酸。她也是個“不團圓的人”,五歲時被人販子拐騙,十來歲時又被販賣,再也沒有見過生身父母;她不知道父母因失去她這個獨苗女兒精神倍受刺激,后來家中又不幸遭火災,父親跟著云游和尚走了,一去不復返,母親回娘家與老父苦度時日,不知所終。香菱的第三首“詠月”詩,也是她自己身世命運的寫照!
當然三首詩全由曹雪芹“代筆”。有行家說:一個不會作詩的人要寫出一首好詩簡直不可能,一個會作詩的人要作出一首笨拙的詩也不大順當。但曹雪芹卻得心應手,三首詩的水平呈階梯式進步,活靈活現反映出香菱學習作詩的過程和進步情況,曹雪芹不愧為藝術大師,他能準確把握作詩的尺度標準。行家還說,香菱夢中得佳詩不可能,帶有唯心主義色彩。夢中要得完整的一首詩、一篇文章,確實是不可能的。但是“局部”情況是可能的,我自己就不止一次經歷過:當我在白天思之再三,仍擱淺寫不下去,或對一種恰當的表達、一個恰當的提法,搜索枯腸也找不到,卻在夜里夢中得到了。我在翻譯《詠菊詩十二首》第一首寶釵的《憶菊》時,如何起始難住了我,試了幾十種開頭方法,整整一個下午在電腦上寫了刪,刪了寫,總是覺得不滿意。至晚上睡覺還在思索著佳句。夜里做了個夢:傍晚時分,我站在故鄉崇明老家的庭院里,西南方市鎮后面,一輪碩大淡紅的太陽即將沉下去,在我的面前和落日之間的天空里,身長竟頂天立地的寶釵——分明是《紅樓夢》電視劇中的那個寶釵——面朝西北站立,衣帶衣袖向后飄起,落日就在她的左肩下,一隊排列整齊的大雁從西北方飛來,飛到了寶釵的面前,從她的右肩下飛過,寶釵向我站立的方向慢慢地轉過臉來,側身望著那隊飛過的大雁,漸漸遠去……夢醒,佳句得到了!第二天早晨提早起床,不洗漱趕緊把簡潔、恰切、形象的佳句鍵入電腦。
上一篇:《史湘云》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詠月詩二首(香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