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砧今何在
(古絕句四首之一)
蒿砧今何在?
山上復有山。
何當大刀頭?
破鏡飛上天。
這是一首思婦詩。全詩四句,兩問兩答。構思巧妙,耐人尋味。第一句,“蒿砧今何在?”蒿,又作“稿”,稻草。“砧”斫物時墊在物下的木頭。 “蒿砧”古代罪人被斬的時候,以稿為席,伏在砧上。行刑者用鈇(大斧子)去斫罪人。因而,稿、砧、鈇三者有連帶關系,提及其中兩物,第三者——鈇(斧)——就會被自然地聯想到。這一句以“蒿砧”隱去“鈇”字,又因為“鈇” (fu)與“夫”( fu)同音,便借這隱語指夫。這一句是問:夫在何處?第二句,“山上復有山。”這是將“出”字攔腰截斷,分作二字。回答上一句的問話,言夫外出了。第三句,“何當大刀頭?”“何當”,何時的意思。古時刀頭常有環。 “大刀頭”是以刀頭代指環。 “環”與“還”( huan )諧音,實則借此指還。這一句又是問:夫何時還歸?第四句,“破鏡飛上天。”破鏡:這里為弦月。直意為弦月升起來的時候。是在回答夫歸于何時。
這首詩分作兩層意思,一問一答為一層,詩意逐層深入。第一層中,蒿、砧、鐵三缺一,思婦就此自然地發問: “鐵(夫)去了哪里?問中表現了思婦生活中的缺憾。是有感而問,為感為問。“ 出”字不是兩個“山”字的合體字,卻硬截作兩字。兩個“山”字相疊,在組成“出”字形體的同時也構成了這樣一個意境:山連山, 山外山,婦與夫山山遠隔。好象寫的是夫婦間的遠隔離,其實則是為表現為夫牽至遠方的思婦情思。有所思,乃在千山外。情絲綿綿,不絕如縷,將苦苦思婦情展現出來。相思情如何了?惟有盼夫歸。于是,在詩的第二層中思婦又問:夫君何時歸?答曰:夜半弦月飛升時。鏡子是婦女身邊的常用之物,但夫君不在,鏡中無輝,思婦無心自顧。夜晚孤燈獨挑寂寂難眠,鏡中空映半輪孤月,當圓不圓!很自然,觸景生情的思婦將滿腔情思對月傾吐,愿長天一月帶走她的情思,愿遠在他鄉的夫君仰望弦月,通曉她的心意,早上歸途。在這里,被比作破鏡的弦月既是思婦寂寂情的托物,又是思婦未圓盼圓的心態,更是思婦團圓的信物。人有離合的悲歡,月有圓缺的陰晴,待他日,夫妻重圓,月圓花好。從字面上看,破鏡升空當得飛,而這個“飛”字用得妙。思婦的那番情意怎不令月飛,惟飛才可思婦意!這個意境將思婦情推向了高潮,歸結為一點——盼夫歸!
這首詩是以思婦的口吻寫的,寫的是夫,但通篇無不浸透思婦情。全詩文字簡練,句句用隱,手法委曲,但欲隱則愈彰, 其色愈淡,其筆愈簡;其情愈濃,其意愈切。以此增益詩情,韻味無窮。
上一篇:董嬌饒|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蒿里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