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路溫舒·尚德緩刑書
昭帝崩 【2】, 昌邑王賀廢【3】, 宣帝初即位【4】。路溫舒上書言宜尚德緩刑。其辭曰:
臣聞齊有無知之禍 【5】, 而桓公以興【6】; 晉有驪姬之難【7】, 而文公用伯【8】; 近世趙王不終【9】, 諸呂作亂【10】, 而孝文為太宗 【11】。由是觀之, 禍亂之作, 將以開圣人也。故桓、文扶微興壞, 尊文、武之業(yè), 澤加百姓, 功潤諸侯, 雖不及三王 【12】, 天下歸仁焉。文帝永思至德, 以承天心, 崇仁義, 省刑罰,通關梁, 一遠近, 敬賢如大賓, 愛民如赤子, 內(nèi)恕情之所安【13】, 而施之于海內(nèi)。是以囹圄空虛【14】, 天下太平。夫繼變化之后, 必有異舊之恩, 此賢圣所以昭天命也 【15】。往者昭帝即世而無嗣, 大臣憂戚, 焦心合謀, 皆以昌邑尊親, 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 淫亂其心, 遂以自亡。深察禍變之故, 迺皇天之所以開至圣也【16】。故大將軍受命武帝【17】,股肱漢國【18】,披肝膽,決大計,黜亡義【19】,立有德,輔天而行,然后宗廟以安,天下咸寧【20】。
臣聞《春秋》正即位,大一統(tǒng)而慎始也【21】。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統(tǒng)【22】,滌煩文,除民疾,存亡繼絕【23】,以應天意。
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24】,故盛服先王【25】, 不用于世,忠良切言, 皆郁于胸,譽諛之聲, 日滿于耳,虛美熏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賴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饑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26】。然太平未洽者【27】,獄亂之也。
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者不可復屬【28】。《書》曰:“與其殺不辜, 寧失不經(jīng)【29】。”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驅(qū),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于市;被刑之徒, 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shù)。此仁圣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30】,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 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nèi)之【31】。蓋奏當之成【32】,雖咎繇聽之【33】,猶以為死有余辜。何則?成練者眾【34】,文致之罪明也【35】,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36】,愉為一切【37】,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 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 悲痛之辭也。故天下之患, 莫深于獄,敗法亂正, 離親塞道, 莫甚乎治獄之吏, 此所謂一尚存者也。
臣聞烏鳶之卵不毀, 而后鳳皇集; 誹謗之罪不誅, 而后良言進。故古人有言:“山藪藏疾, 川澤納污, 瑾瑜匿惡, 國君含詬。”唯陛下除誹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 廣箴諫之路【38】, 掃亡秦之失, 尊文武之德, 省法制, 寬刑罰, 以廢治獄, 則太平之風, 可興于世, 永履和樂, 與天亡極, 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注釋】
【1】 尚德緩刑: 崇尚德治, 放寬刑罰。
【2】 昭帝: 西漢昭帝劉弗陵, 武帝少子。公元前86年至前74年在位。
【3】 昌邑王: 劉賀, 漢武帝孫。昭帝死后無嗣, 大將軍霍光迎昌邑王劉賀繼位, 不久, 囚行為淫亂被廢。
【4】 宣帝: 指西漢宣帝劉詢, 公元前74年至前49年在位。他是漢武帝曾孫, 昭帝時為庶人, 昌邑王劉賀被廢后, 劉詢繼帝位。
【5】 無知: 即公孫無知, 春秋時齊公子, 殺齊襄公自立, 不久即被國人所殺。
【6】 桓公: 指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小白, 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他是齊襄公之弟, 因襄公無道, 被迫流亡國外, 公孫無知殺襄公, 公子小白得以自莒回齊繼位, 是為齊桓公。
【7】 驪姬: 春秋時晉獻公的寵妃。獻公年老,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 便譖害獻公的三個兒子。結(jié)果逼死太子申生, 公子重耳, 夷吾出奔。
【8】 文公: 即晉公子重耳, 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因受驪姬迫害,在外流亡十九年, 后在秦國幫助下回國掌權(quán), 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伯: 通“霸”。
【9】 趙王: 劉如意, 漢高祖之子, 其母為高祖寵姬戚夫人。高祖死, 如意被呂后毒死。
【10】 諸呂作亂: 劉邦死后, 呂后專權(quán), 封她的侄子呂臺、呂祿、呂產(chǎn)為王,并控制中央軍權(quán)。呂后死,諸呂圖謀作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平定諸呂之亂。
【11】孝文:指漢文帝劉恒,公元前179年至前157年在位。原為代王,在諸呂勢力消滅后,陳平、周勃等迎立劉恒為皇帝。太宗:文帝的廟號。
【12】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
【13】恕情:推己及人之心。
【14】囹圄(ling yu):牢獄。
【15】昭:顯示、彰明。
【16】迺:同“乃”。
【17】大將軍:指霍光。漢武帝臨死時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輔佐幼主。
【18】股肱:股:大腿,肱:胳膊,股肱即為輔佐。
【19】黜亡義:黜:廢除,亡:無。廢除無義之人指廢昌邑王劉賀,
【20】咸:都;皆。
【21】大一統(tǒng):統(tǒng)一全國各地。
【22】正:糾正;整飭。統(tǒng):法制;綱紀。
【23】存亡繼絕:使滅亡的得以生存,斷絕的繼續(xù)下去。
【24】遏過:防止過失。
【25】盛服先王:據(jù)《漢書·路溫舒?zhèn)鳌犯恼秊椤吧薄<幢M忠于國事的大臣。
【26】戮力:合力,盡力。
【27】未洽:不協(xié)調(diào)。
【28】:古“絕”字;屬:接連。
【29】不經(jīng):不合常規(guī)。這段引文出自《尚書》中《大禹謨》篇。
【30】棰楚:棰,木棍,楚:荊杖。指打人的刑具。
【31】鍛練而周內(nèi)之:鍛練;冶煉金屬。這里是誣陷的意思。練,通“煉”。周內(nèi)(na):羅織罪狀,故意陷人于罪。內(nèi),通“納”,使陷入。
【32】當:判罪。
【33】咎繇(gaoyao):人名,即皋陶。相傳為舜時掌管刑法的官,曾制定法律,建造牢獄。
【34】成練:構(gòu)成各種罪狀。
【35】文致:玩弄法律條文,致人于罪。
【36】極:止境。
【37】愉:通“偷”,茍且。一切:一時權(quán)宜。
【38】 箴諫:規(guī)勸、批評。
【賞析】
《尚德緩刑書》是路溫舒于漢宣帝初即位時寫的一篇奏章, 其目的在于勸戒宣帝要崇尚德政, 寬理刑獄, 改變過去一直存在著的酷吏制造大量冤案, 社會不得安寧的嚴重狀況。文中深刻指出了秦漢以來獄吏的罪惡,分析了秦國滅亡的原因, 提出了尚德緩刑的具體措施, 是一篇很有影響的政論文章。
文章開頭簡單交代了上書的背景, 點明上書的主旨——“尚德緩刑”,接著轉(zhuǎn)入對歷史的回顧。齊桓、晉文皆因遭逢禍亂, 而成為春秋時的霸主, 近世孝文帝之所以成為太宗, 也是諸呂作亂的結(jié)果。由此可見, 禍亂的發(fā)生, 為圣明君主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是, 要順承天意, 成為真正的圣賢之君, 就應該“崇仁義, 省刑罰, 通關梁, 一遠近, 敬賢如大賓, 愛民如赤子”。這便是“尚德”, 即“尊文、武之業(yè)”, 施恩惠于百姓, 功德遍及諸侯。那么, 齊桓、晉文在位時“天下歸仁”, 漢文帝在位時“天下咸寧”的局面便可形成。
第三段為全文過渡。作者抓住宣帝初登皇位的有利時機, 勸誡宣帝要順應天意, 糾正前代失誤, 整頓綱紀, 除掉煩瑣的法令, 解除百姓疾苦,以此鞏固自己的政權(quán)。此段為下文論述獄吏之過, 提出“緩刑”主張作了很好的鋪墊。
歷史是一面鏡子, 總結(jié)歷史教訓, 用以針砭時弊, 是很有力量的。第四段開頭, 作者詳細分析了強秦滅亡的原因之一——獄吏專權(quán), 由于當時輕視仁義之士, 尊重獄吏, 又加之壓制正直言論, 只愛聽阿諛贊美之辭,最終釀成亡國的悲慘結(jié)局。舉出這一實例, 無疑給初登王位的漢宣帝敲響了一記警鐘。但是, 作者的目的決不在于此, 而是指出當世的漏洞。宣帝初即位, 面對的是一幅太平盛世景象, 無戰(zhàn)禍之危, 無饑寒之患, 百姓安居樂業(yè), 夫妻戮力安家, 而作者卻透過這和平景象看到太平盛世中的一絲隱患, 這便是治獄之亂。“獄者, 天下之大命也”, 一針見血, 擊中要害。的確, 這直接關系到“死者不復生, 絕者不復屬”的大事, 豈可掉以輕心!下面作者具體舉出獄亂的情況: 獄吏互相勾結(jié), 為保全自身, 以苛刻為明察, 以置人死地而獲得美名, 以至于被判死刑之人血流成河, 受刑罰之人挨肩而站, 一年中數(shù)以萬計的人上了死刑簿。治獄之亂的另一種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用酷刑逼出假口供, 玩弄法律條文, 羅織種種罪名, 陷害于人。于是,大量冤案由此而產(chǎn)生, 社會不安定的因素由此而形成。作者不禁嘆息道:“此世之大賊也”。俗語中所說的“畫地為牢, 議不入; 刻木為吏, 期不對”, 集中表現(xiàn)了人們對酷吏的憎恨之情。在這一段結(jié)尾, 作者進一步指出: 治獄之亂, 是天下的大患, 是導致國家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需多言, 上書勸誡漢宣帝應該“緩刑”之意, 已十分清楚了。
最后一段,作者再一次重申自己的觀點,以比喻、引用的寫作手法奉勸宣帝免除誹謗罪,迎來進諫良言,獲取天下人的信任。“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寬刑罰,以廢治獄”。宣帝如能做到以上幾點,就可保住自己的皇權(quán),真正的太平盛世就可以出現(xiàn)。
本文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分。開宗明義,指出上書目的:應該尚德緩刑。然后分兩層具體論述,最后歸結(jié)到“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與開篇提出的“尚德緩刑”遙相呼應,起承轉(zhuǎn)合,脈絡清晰可見。文章以亡秦之失為例,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教訓,結(jié)合當世現(xiàn)實,對酷吏專制造成的種種慘禍寫得具體生動。作者是從頌揚入手,告誡宣帝于太平盛世中看到不協(xié)調(diào)、不完滿之處,鼓勵宣帝取法乎上,改變社會現(xiàn)實。這樣,不僅使宣帝易于接受建議,又可使讀者于字里行間看到臣子對君主的真摯感情,讀來令人感到深切悲痛,有很強的說服力。路溫舒在當時情況下,敢于向皇帝直陳自己的看法,是難能可貴的。但他的意見從根本上說又是行不通的,因為酷吏專權(quán)并非個人罪惡所造成,而是與整個封建專制制度聯(lián)系在一起的。
本文語言流暢,三字句、四字句構(gòu)成排比,讀來瑯瑯上口;引用《春秋》、《尚書》之說,民間俗語之言,可謂恰到好處。由此可見,《尚德緩刑書》不失為一篇優(yōu)秀的政論文。
上一篇:《古文觀止·王守仁·尊經(jīng)閣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路溫舒·尚德緩刑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