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子蒼梧不復歸,洞庭葉下荊云飛2。巴人夜唱竹枝后,腸斷曉猿聲漸稀。
【校記】
1.曲,《全唐詩》一作“詞”。
2.荊,《全唐詩》一作“楚”。
【箋釋】
[竹枝曲] 《樂府詩集》卷八一“近代曲辭”:“《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貞元中,劉禹錫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辭九章,教里中兒歌之,由是盛于貞元、元和之間。禹錫曰:‘竹枝,巴歈也。巴兒聯歌,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其音協黃鐘羽,末如吳聲,含思宛轉,有淇濮之艷焉。’”《云仙雜記》卷四“竹枝曲”:“張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復必至九回乃止。”張旭乃開元時人,可見此曲流傳已久。白居易《聽蘆管》:“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
[帝子] 傳說舜死后,二妃娥皇、女英自沉于湘水,遂為湘水之神。蒼梧,蒼梧山,又名九疑,在今湖南寧遠縣境。相傳蒼梧之野為舜埋葬之地。《禮記·檀弓上》:“舜葬于蒼梧之野。”鄭玄注:“舜征有苗而死,因留葬焉。”《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裴骃集解引《皇覽》:“舜冢在零陵營浦縣。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傳曰‘舜葬蒼梧,象為之耕’。《山海經》曰‘蒼梧山,帝舜葬于陽,丹朱葬于陰。’”
[洞庭] 見卷一劉長卿《初至洞庭懷灞陵別業》詩注。荊云,即楚云。
[巴人] 即巴渝之會。其地在今重慶市東部,古為巴國,故都今巴縣。秦滅巴,置巴郡,隋唐時改為渝州,故稱巴渝。《竹枝曲》雖起源于巴渝,流傳于荊楚及江南,民間多能歌之。顧況《早春思歸有唱竹枝歌者》:“楚人齊唱《竹枝》歌。”逋翁樂府歌行多奇興,擬之青蓮近似,但無逸氣耳。茲錄其稍平正可法者,卻高。
【評論】
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顧況集序》:吳中山泉,氣狀英淑怪麗,太湖異石,洞庭朱實,華亭清唳,與虎丘、天竺諸佛寺,鈞號秀絕。君出其中間,翕輕清以為性,結泠汰以為質,煦鮮榮以為詞,偏于逸歌長句,駿發踔厲,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衣,最為快也。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將誰與哉?
《唐國史補》卷中:吳人顧況,詞句清絕,雜之以詼諧,尤多輕薄。為著作郎,傲毀朝列,貶死江南。
《詩人主客圖》:廣大教化主:白居易……升堂三人:上仝、顧況、沈亞之。
《滄浪詩話·詩評》:顧況詩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風骨處。
徐獻忠《唐詩品》:況詩天才不足,而問辯有余,雖有骨氣,殊乏風采。其《補亡》諸詩頗有流調可諷,然詞旨不圓,終違機悟。晚居華山,自號華陽真逸,今觀其詩,類非裁謝風塵,超脫凡徑,此豈感貺于山靈者耶?
《詩藪內編·古體上·雜言》:唐人諸古體,四言無論。為騷者太白外,王維、顧況三二家,皆意淺格卑,相去千里。
《詩藪內編·近體上·五言》:錢制作富而章法多乖,劉篇什鉅而句律時舛,盛之降而中也,二子實首倡之,間有一二,若……顧況樂府、戎昱《涇州》等作,整齊閎亮,稍協前規。
《靜居緒言》:致拙意新以矯時習者,杜司勛之俊才也。創奇出怪以極鬼工者,李昌谷之幽思也。顧逋翁之樂府,可為鼓吹張、王。李庶子之絕句,是足追攀王、李。皆立幟一家,居然作手。
《載酒園詩話又編·顧況》:顧況詩極有氣骨,但七言長篇,粗硬中時雜鄙句,惜有高調而非雅言。如《李供奉彈箜篌歌》:“指剝蔥,腕削玉,饒鹽饒醬五味足。弄調人間不識名,彈盡天下崛奇曲。”后又云:“銀器胡瓶馬上馱,瑞錦輕羅滿車送。”真為可恨。《詩歸》賞之。《烏啼曲》云“此是天上老鴉鳴,我聞老鴉無此聲”,亦可厭。余所有顧集無此數詩,此編詩者亦具眼也。惟《彈箏歌》尚佳,如“獨抱梁州只幾拍,風沙對面胡秦隔。聽中忘卻前溪碧,醉后猶疑邊草白。”真在“新系青絲百尺繩”之上,不宜軼去。然在集中,正不必索隱探幽,終當以《棄婦詞》為第一。如:“記得初嫁君,小姑始扶床。今日君棄妾,小姑如妾長。回首語小姑,莫嫁如兄夫。”雖繁弦促節,實能使行云為之不流,庭花為之翻落。其次則《公子行》尚可觀,如“紅光拂拂酒光凝,當街背拉金吾行。朝游咚咚鼓聲發,暮游咚咚鼓聲絕。入門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階月。”如見膏粱紈绔之狀也。
《石洲詩話》卷二:顧逋翁歌行,邪門歪道,直不入格。
《三唐詩品》卷二:其源出于湯惠休。幽永善懷,如層波疊藻。雖淵瀾未闊,而芳潤相因。行路悲歌,扣樂府之襟喉,傳齊梁之粉澤。六朝香草,猶勝晚季風華。
上一篇:《送耿拾遺歸上都》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獻淮寧節度使李相公》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