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菰蔣覆白
頷聯凄麗自然,結到寄從弟,仍抱上佳。
【校記】
1.臨,《全唐詩》一作“流”。
2.岫,《全唐詩》一作“樹”。
【箋釋】
[蘇臺] 即姑蘇臺,又名胥臺。在蘇州西南姑蘇山上。相傳為春秋時吳王闔廬所筑,夫差于臺上立春宵宮,作長夜之飲。越國攻吳,吳太子友戰敗,遂焚其臺。《太平寰宇記》卷九一“蘇州”:“姑蘇臺,吳王夫差為西施造以望越。按《吳地志》云:闔閭十一年起臺于胥門姑蘇山,山南造九曲路,高三百尺。《越絕書》云:臺高見三百里,故太史公云登姑蘇望五湖是此。”又,《舊唐書》卷一一《代宗紀》:寶應二年三月,“丁未,袁傪破袁晁之眾于浙東。”“(四月)庚辰,河南副元帥李光弼奏生擒袁晁,浙東州縣盡平。”同書卷一五二《王棲曜傳》:“廣德中草賊袁晁起亂臺州,連結郡縣,積眾二十萬,盡有浙東之地。御史中丞袁傪東討,奏棲曜與李長為偏將,聯日十余戰,生擒袁晁收,復郡邑十六。”則此詩當作于寶應二年(763)。望亭驛,即御亭驛。《太平寰宇記》卷九二“常州”:“御亭驛,在州東南一百三十八里。《輿地志》云:‘鄉亭,在吳縣西六十里。吳大帝所立。’梁庾肩吾詩云‘鄉亭一回望,風塵千里昏’,即此也。開皇九年,置為驛,十八年改為御亭驛,李襲譽改為望亭驛。”《姑蘇志》卷二六:“望亭驛,去郡北五十里,先名御亭。唐李襲為守,以梁庾肩吾詩改稱。” 從弟紓,即李紓。《舊唐書》卷一三七《李紓傳》:“李紓,字仲舒,禮部侍郎希言之子。少有文學,天寶末拜秘書省校書郎,大歷初吏部侍郎李季卿薦為左補闕,累遷司封員外郎,知制誥,改中書舍人。尋自虢州刺史征拜禮部侍郎……紓又奉詔為《興元紀功述》及郊廟樂章,諸所論著甚眾。卒于官,年六十二。貞元八年贈禮部尚書。”
[南浦] 南面的水邊。后常用稱送別之地。《楚辭·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王逸注:“愿河伯送己南至江之涯。”南朝梁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菰蔣] 菰,茭白。《爾雅翼·釋草》卷一:“苽者,蔣草也。生水中,葉如蔗荻,江南人呼為茭草,刈以飼馬甚肥。其生兩浙下澤者,根既相結,歲乆則并土浮于水上,土人謂之葑;田刈去其葉,便可耕植。其苗有莖梗者,謂之菰蔣。至秋則為此米,大抵葑是其根,苽是其葉耳。”李白《新林浦阻風寄友人》:“海月破圓景,菰蔣生綠池。” 白
[黎庶] 黎民。唐高適《封丘縣》:“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黃巾,東漢末年張角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因頭包黃巾而得名。《后漢書》卷一〇一《皇甫嵩傳》:“(張)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馳勅諸方,一時俱起,皆著黃巾為摽幟,時人謂之‘黃巾’。”此處借指袁晁義軍。《舊唐書》卷一五二《王棲曜傳》:“廣德中草賊袁晁起亂臺州,連結郡縣,積眾二十萬,盡有浙東之地。”
[野棠] 果木名。即棠梨。俗稱野梨。落葉喬木,葉長圓形或菱形,花白色,果實小,略呈球形,有褐色斑點。可用做嫁接各種梨樹的砧木。南朝梁沈約《早發定山》:“野棠開未落,山櫻發欲然。”唐儲光羲《送姚六昆客任會稽何大蹇任孟縣》:“野棠春未發,田雀暮成群。”
[長洲苑] 古苑名。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太湖北。春秋時為吳王闔閭游獵處。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射于鷗陂,馳于游臺,興樂石城,走犬長洲。”晉左思《吳都賦》:“造姑蘇之高臺,臨四遠而特建,帶朝夕之浚池,佩長洲之茂苑。”《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蘇州”:“長洲縣,本萬歲通天元年析吳縣置,取長洲苑為名。苑在縣西南七十里。”
[虜塵] 指敵寇或叛亂者的侵擾。唐王維《涼州賽神》:“涼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頭望虜塵。”此處指浙東袁晁。
【輯評】
《唐詩鼓吹評注》卷五:此言澤國之間,東吳黎庶盡逐黃巾之盜。自茲所見,只有野棠自發,野水空流而已。至于江燕飛飛,畫梁何處,豈復見舊日主人乎?乃余所見者,遠樹依依有如送客,平田渺渺獨覺傷神。加以長洲舊苑,不堪回首而望。蓋烽戍年年,尚報邊塵之未凈,民所以不自聊生耳。
《瀛奎律髓》卷三二查慎行評:唐末之亂,南北無不被兵燹者。此詩之作,其在吳越未立國時乎?紀昀評:此詩諸本皆選之,其實調平味淺。
《詩鏡總論》:絕去形容,獨標真素,此詩家最上一乘。本欲素而巧出之,此中唐人之所以病也。……李嘉祐“野棠自發空流水,江燕初歸不見人”,風味最佳。“野棠”句帶琢,“江燕”句則真相自然矣。
《唐音癸簽·詁箋一》:御亭,吳大帝所建,在晉陵。后太守李襲譽用庾(信)詩“望”字,改為望亭。李嘉祐有《自蘇臺至望亭驛》詩。
《唐詩鏡》卷三二:清而雋。
《唐風定》卷一七:荒涼滿目,含醞深濃。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三:(前解)前解寫自蘇臺至望亭驛人家盡空。一,寫一帶皆空江;三,寫一帶皆空岸;四,寫一帶皆空屋。若其所以盡空之故,則竟橫插于第二句。此是唐人詩律精熟,故有此能。細玩詩語,皆是舟中寓目,如首句云云。(后解)樹送客者,言無人送客也。夫客無人送,可也;若無人送客,必不可也。何也?無人送客,則方無人耕田也。看他“依依”字虛寫送客之樹,“渺渺”字實寫無耕之田,妙,妙!目今正值春時,此將可奈之何哉!七、八言此由蘇臺至于望亭一帶,豈昔所稱長洲苑者非耶?而何以至此?則豈非邊烽不絕,故人人思亂乎?后解寫春物增思,悵然有作也。
《三體唐詩》卷四高士奇輯注:“東吳黎庶逐黃巾”,嘉祐此詩,蓋作于劉展、張景超亂浙西、平盧軍大掠之后。
《重訂唐詩別裁集》卷一四:宋元嘉時,春燕歸來,巢于林木,因亂后也。四語用其意。
《昭昧詹言》卷一八:此題本佳。一句春物,次句人空。三、四春物人空之意交融,興在象外,卓然名句。五、六入悵然。收句已竭,不佳。姚先生云:“此殆上元中劉展亂后之詩。”
《詩境淺說》:丙編此詩紀亂后荒涼之狀。首句言白
上一篇:《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