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屈大鈞
白草黃羊外, 空聞觱篥哀。
遙尋蘇武廟, 不上李陵臺。
風助群鷹擊, 云隨萬馬來。
關前無數柳, 一夜落龍堆。
〔龍堆〕原指天山南麓的沙漠,又稱“白龍堆”,《漢書·西域傳》:“樓蘭國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這里泛指塞外沙漠。
順治十三年,屈大鈞開始北游,借以消除因清軍入主中原而積淀于內心的憤郁,并勘察北國的山川險阻以圖恢復。這首《云州秋望》就是作者漫游云州(今山西大同)時所作。他描寫了云州秋色,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委婉地表明自己矢志抗清的心跡。
“白草黃羊外,空聞觱篥聲。”詩人一開頭就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塞外深秋圖:白草隨風起伏,黃羊(又稱蒙古羚)或在草原上奔跑,或安靜地吃著白草,空中不時傳來凄愴粗獷的觱篥聲,使遼闊的高原顯得寂寥空曠。黃羊、白草均西北高原特產,觱篥亦系西北流行樂器,它們的入詩帶來了深秋塞外的特有韻味,它浸透了詩人的蒼涼的情感,撩撥著讀者的心緒。黃羊白草,一黃一白,色彩分外鮮艷,而悠悠的觱篥聲更使這幀邊塞風景圖變得有聲有色。
詩的頷聯毫不隱晦地表述了作者對兩位歷史人物的態度。蘇武牧羊北海十九年始終不屈,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與蘇武同時的李陵卻投降了匈奴。對蘇武,詩人表現了虔誠的禮敬,表示不管路途多么遙遠也要去憑吊他的廟宇,對李陵則露出掩蓋不住的鄙視,連李陵臺都不屑一顧。愛憎何等分明!詩人正是通過對蘇武李陵的褒貶,含蓄而強烈地表明自己保持民族氣節的決心。
按常理,詩的首聯既然描寫了塞北高原的部分風光,頷聯就應該接著寫景,作者何以拋開景物不寫卻如此急于評價古人,表露衷曲呢?原來作者一看到蒼茫的高原風物,立刻想到西漢時同到西北匈奴境地、表現卻截然不同的蘇武與李陵,對蘇武的敬愛,對李陵的蔑視,對清朝的仇恨之情油然而生,此種感情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于是顧不得細寫高原風光,而迫不急待地表示要“遙尋蘇武廟,不上李陵臺”了。這與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寫過“遙岑遠目”之后不接著寫“玉簪螺髻”,卻插進一句“獻愁供恨”的寫法十分相近。
頸聯又回到景物描寫上來。雄鷹翱翔在蘭天,搏擊著勁風,是那樣驕健勇猛;馬群在草原上馳騁,白云緊緊追趕著它們,它們是那樣俊逸瀟灑,這些,不僅進一步摹寫出高原的特色,而且使萬里高原顯示出勃勃生機。
“關前無數柳,一夜落龍堆”,寫西北地區秋天原野的蕭條冷落。關前的無數株柳樹,一夜之間樹葉紛紛凋零,飄落在沙堆上。它與前邊的鷹擊長空,駿馬奔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派蕭條敗落的景象,既是塞北高原秋景實寫,也蘊含著作者沉重悲涼的感情。
全詩寫景純用白描,語言與所寫塞北高原秋景一樣樸質無華,充滿了泥土氣息,充溢著作者的激情,頗具感染力。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六州歌頭·宋·賀鑄》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