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身高臥楚城幽,獨掩閑門漢水頭1。春草雨中行徑沒,暮山江上卷簾愁。幾人猶憶孫弘閣,百口同乘范蠡舟。早晚卻還丞相印3,十年空被白云留。
【校記】
1.閑門,《全唐詩》一作“寒門”,一作“雙扉”。
2.憶,《全唐詩》一作“識”。
3.還,《全唐詩》一作“歸”。
【箋釋】
[漢陽]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七“沔州”:“本漢安陸縣地,晉于今州西臨嶂山下置沌陽縣,江夏郡自上昶城移理焉。后郡又移理夏口,沌陽縣屬郡下不改,入陳廢。隋開皇九年置戍,十七年廢戍,改置漢津縣,屬沔陽郡,大業二年改為漢陽縣。武德四年,分沔陽郡于漢陽縣置沔州及縣,并自臨嶂山下改移于今理。”漢陽為沔州治所。李相公,當為李揆。見本書卷一劉長卿《酬皇甫侍御見寄時前相國姑臧公初臨郡》注。《舊唐書》卷一〇《肅宗紀》:上元二年二月,“癸未,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李揆貶袁州長史。”劉長卿《秋日夏口涉漢陽獻李相公》詩有云:“十年猶去國,黃葉又紛紛。”則詩當作于大歷五年秋長卿抵鄂州之后。《漢陽獻李相公》有“春草雨中行徑沒”,則當作于大歷六年(771)春。
[高臥] 隱居不仕之謂也。《世說新語·排調》:“卿(謝安)屢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
[孫弘] 公孫弘。《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傳》:“時上方興功業,屢舉賢良。弘自見為舉首,起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顏師古注:“閣者,小門也,東向開之,避當庭門而引賓客,以別于掾史官屬也。”后遂以開東閣、公孫閣為宰相延攬賢才之典故。李揆頗得士人稱賞。
[百口] 全家,近親一族。《列子·說符》:“人有濱河而居者,習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范蠡舟,《史記》卷四一《越王勾踐世家》附《范蠡傳》:“范蠡事越王勾踐,既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余年,竟滅吳……勾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又同書卷一二九《貨殖列傳》:“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張守節正義曰:“《國語》云:勾踐滅吳,反至五湖。范蠡……遂乘輕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終極。”此句意謂避難。
[卻還丞相印] 此句意謂希望李揆再次入相。
[十年] 自上元二年(761)二月遭貶,至此應為十一年(770),舉其成數而言。此句意謂李揆漂泊江湖,蹉跎了歲月。
【輯評】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二:(前解)“退身高臥”,即“獨掩閑門”;“楚城幽”,即“漢水頭”。而先生又必寫作兩句者,自朝端問之,則謂之退身高臥;自林下問之,則見其獨掩閑門;自普天問之,則直在楚城之幽;自當地問之,則只在漢水之頭也。三承二,言人見其退身高臥,已更無一來。四承一,言相公雖獨掩閑門,然終不忘朝廷也。(后解)前解寫相公乞休,后解寫相公再相也。言宰相須以進天下之賢為務,今天下待進之賢不少,而相公豈請退之日哉!特用“早晚”二字,以明天下之望相公如此其急切,又特漏“十年”字,以諷朝廷之置相公如此其若遺也。
上一篇:《送司空十四北游宋州》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將赴嶺外留題蕭寺遠公院寺即梁朝蕭內史創》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