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寺祠靈境(祭中岳),尋真到隱居(訪蕭居士)。夤緣幽谷遠(yuǎn),蕭散白云余(越上方)。晚節(jié)持僧律,他年著道書。海邊曾狎鳥,濠上正觀魚。寂靜求無相,淳和睹太初。一峰綿歲月,萬性任盈虛。籬隔溪鐘度1,窗臨澗木疏2。謝公懷舊壑,回駕復(fù)何如(鄭少尹)。
【校記】
1.籬隔溪,《全唐詩》一作“門掩林”。
2.窗,《全唐詩》一作“空”。
【箋釋】
[鄭少尹] 不詳。中岳,指位于今河南登封縣北的嵩山,古名嵩高。《史記》卷二八《封禪書》:“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閑,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蕭居士,不詳。
[肅寺] 莊嚴(yán)肅穆的寺廟。靈境,莊嚴(yán)妙土,吉祥福地。多指寺廟所在的名山勝境。南朝梁簡(jiǎn)文帝《神山寺碑序》:“雖鐵界銅圍,如影如約,補(bǔ)石擎金,隨生焰滅。獨(dú)有鷲岳靈境,凈土不燒,螺髻金質(zhì),聲聞難睹。”唐白居易《沃洲山禪院記》:“自齊至唐,茲山浸荒,靈境寂寥,罕有人游。”
[尋真] 尋求仙道。唐皇甫冉《同裴少府安居寺對(duì)雨》:“共結(jié)尋真會(huì),還當(dāng)退食初。”
[夤緣] 攀援;攀附。《文選·左思〈吳都賦〉》:“夤緣山岳之岊,冪歷江海之流。”劉逵注:“夤緣,布藤上貌。”唐韓愈《古意》:“我欲求之不憚遠(yuǎn),青壁無路難夤緣。”
[蕭散] 猶瀟灑。形容舉止、神情、風(fēng)格等自然,不拘束;閑散舒適。《西京雜記》卷二:“司馬相如為《上林》、《子虛》賦,意思蕭散,不復(fù)與外事相關(guān)。”唐張九齡《林亭詠》:“從茲果蕭散,無事亦無營(yíng)。”
[持僧律] 遵守佛教戒律。唐白居易《二月一日作贈(zèng)韋七庶子》:“今春入道場(chǎng),清凈依僧律。”嚴(yán)維《贈(zèng)別至弘上人》:“年老從僧律,生知解佛書。”
[道書] 此處指佛家的典籍。《后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論》:“詳其清心釋累之訓(xùn),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
[狎鳥] 《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數(shù)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此處喻指蕭居士的出世超逸生活。
[觀魚] 《莊子·刻意》:“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qǐng)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無相] 佛教語。與“有相”相對(duì)。指擺脫世俗之有相認(rèn)識(shí)所得之真如實(shí)相。南朝梁蕭統(tǒng)《和梁武帝游鐘山大愛敬寺詩》:“神心鑒無相,仁化育有為。”
[太初] 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dú)狻!读凶印ぬ烊稹罚骸疤跽撸瑲庵家病!辈苤病段旱抡摗罚骸霸谖籼酰S混并,渾沌鴻蒙,兆朕未形。”《云笈七簽》卷二:“太初之時(shí),老君從虛空而下,為太初之師。”而道家則用來指道的本源。《莊子·知北游》:“以無內(nèi)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nèi)不知乎大初。”成玄英疏:“大初,道本也。”
[盈虛] 盈滿或虛空。謂發(fā)展變化。《莊子·秋水》:“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三國(guó)魏劉劭《人物志·材理》:“若夫天地氣化,盈虛損益,道之理也。”王勃《滕王閣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shí)盈虛之有數(shù)。”顧況《苔蘚山歌》:“閉門無事任盈虛,終日欹眠觀四如。”
[謝公] 即謝靈運(yùn)。謝靈運(yùn)《過始寧墅》:“剖竹守滄海,枉帆過舊山。”
上一篇:《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皇甫曾(十五首)》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