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槐垂穗乳烏飛1,忽憶山中獨未歸。青鏡流年看發變,白云芳草與心違。乍逢酒客春游慣2,久別林僧夜坐稀。昨日聞君到城闕,莫將簪弁勝荷衣3。
【校記】
1.垂,《全唐詩》一作“初”。
2.乍,《全唐詩》一作“多”;春,《全唐詩》一作“朝”。
3.勝,《全唐詩》一作“責”。
【箋釋】
[李端] 參見本書卷四李端小傳箋釋。
[青鏡] 即青銅鏡。漢辛延年《羽林郎》:“貽我青銅鏡,結我紅羅裙。”唐李嶠《梅》:“妝面回青鏡,歌塵起畫梁。”杜甫《早發》:“仆夫問盥櫛,暮顏靦青鏡。”白居易《嘆老三首》:“晨興照青鏡,形影兩寂寞。少年辭我去,白發隨梳落。”
[白云] 喻歸隱。左思《招隱詩》其一:“白云停陰岡,丹葩曜陽林。”南朝梁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唐錢起《藍田溪與漁者宿》:“一論白云心,千里滄州趣。”
[與心違] 錢起《送鄔三落第還鄉》:“郢客文章絕世稀,常嗟時命與心違。”劉得仁《宿僧院》:“翻令嫌白日,動即與心違。”
[簪弁] 簪,冠簪;弁,禮帽。古代仕宦所服。 荷衣,傳說中用荷葉制成的衣裳。亦指高人、隱士之服。《楚辭·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呂延濟注:“芰制、荷衣,隱者之服。”錢起《送鄔三落第還鄉》:“荷衣垂釣且安命,金馬招賢會有時。”
【輯評】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三:(前解)相其七、八,乃是李端校書新來都城,有所投贈,而司空賦此酬之。乃人且新來,而我反欲去,且言無不盡去,深嫌只有我未曾去,真令新來人兜頭一杓冷水也。(后解)五、六極寫都城日只是酒,夜只是臥,特地到來,更無所事,然則君之昨日亦來,真乃大誤矣。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箋注》卷一○:“綠槐垂穗”,穗秀也,此是夏初時候。“乳烏飛”,乳,哺也。烏生子,亦夏初時候。“忽憶山中”,鳥獸草木,隨時發生,而校書在野,所以令人觸景而憶也。“獨未歸”,心雖有憶而身獨未歸,乃蒙見贈,能不動情。“青鏡流年”,此言己況也。要知流年何如,只看著青鏡里。“看發變”,看鏡而知發之變白,流年于此而更知也。“白云芳草”,天邊云、天邊草,俱屬望而杳然自遠者,且白云映青草,白發對青鏡,相形尤妙。“與心違”,心憶山中而身不得歸,是相違也。與白云芳草俱遠矣。“乍逢酒客春游慣”,逢酒客游春,此亦山中事也。乍逢,偶見逢著而即游也。慣字,內有習慣之意。“久別林僧夜坐稀”,昔在山中,嘗與林僧夜坐,今別僧已久,夜坐難期。“昨日聞君到城闕”,聞君而在山中,酒客林僧,皆其熟識,春游夜坐,何等安閑。乃于昨日,而忽聞君到此城闕,豈有意于簪弁而來耶?“莫將簪弁勝荷衣”,簪,笄也,所以持冠。弁,冕也。《楚辭》云:“制芰荷以為衣。”托言隱居之服也。言君若以簪弁為榮,我以荷衣為貴,莫將彼物勝此物也。此勉其棲隱之辭。前解,固憶校書而適逢見贈;后解,寫酬字,因以山中之適,諷其棲息也。
上一篇:《喜外弟盧綸訪宿》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題玉真觀公主山池院》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