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消積雪,凍浦漸通流;
日暮人歸盡,沙禽上釣舟。
此詩寫作年月不可考。據推測,可能是明道二年(1033)至景祐三年(1036)間的作品。當時詩人為親友死喪、政途多舛而往返奔波,其沉重的心情與板滯的詩境相吻合。
“寒川消積雪”,川上存雪,已見水之涸結,又分別為“寒”與“積”修飾之,足見冰之冷雪之厚,突出了河川的冷徹和冷峻的特質。冰川積雪形象的刻畫,點出了時間與地點,亦給人以靜寂、凝重的感受。“凍浦漸通流”,“浦”是河川交匯之處,本不易結冰而竟被凍封,可見全川之冷寂。水浦既易“通流”,詩句又偏偏以一個“漸”字現其“通流”的緩慢之狀,這就從反面著筆,刻畫出冰川凍結的硬度,給人以春意跚跚而寒意濃烈的沉悶、滯結之感。“日暮人歸盡”,展現的是冰川所經之地的冷落、蕭瑟景象:太陽似乎消融了自身的熱量,在寒氣的逼急之下漸至西沉;人亦為冷風所驅盡,剩下的只有籠罩冰川的一片昏然暮色。這一畫面的出現,從廣度上渲染出冰氣寒風的肆虐,給人以強烈的壓抑之感。“沙禽上釣舟”是冰川之上的特寫鏡頭,其境其物,耐人尋味。沙洲之鳥借舟而宿,自因棲息之地為冰所封,偌大的空間無以存身;沙禽登舟竟為“上”狀,既因寒氣的襲擊而有翅難飛,亦為冰高齊舟、舉足可上而有翅不必飛。這一反常現象的刻畫,形象地反映了冰川寒氣的波及度和危及情,給人以徹骨的孤冷之感。它與日沉人盡的面上之景相映照,從上與下兩個層次上陪襯冰川之貌,構成一幅立體的板滯、凝重、冷峻的寒川晚景圖。
上一篇:歐陽修《高樓》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歐陽修《遠山》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