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序
古之帝王皆圣人也,其道以“無為”為宗,萬物莫能嬰之。其于為善,如水之必寒,如火之必熱;其于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如竊脂之不穀。不學而成,不勉而得。其積之中者有余,故其推之以治天下者,有不可得而知也。
孔氏之遺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萬物猶將賴之以存,而況于人乎?
自三代之衰,圣人不作,世不知本,而馳騁于喜怒哀樂之余。故其發于事業,日以鄙陋,不足以希圣人之萬一。雖春秋之際,王澤未竭,士生其間,習于禮義,而審于利病,如管仲、晏子、子產、叔向之流,皆不足以知之。至于孔子,其知之者至矣,而未曾言。孟子知其一二,時以告人,而天下亦莫能信也。陵遲及于秦漢,士益以功利為急,言圣人者皆以其所知臆之。儒者流于度數,而知者溺于權利,皆不知其非也。
太史公始易編年之法,為《本紀》《世家》《列傳》,記五帝三王以來,后世莫能易之。然其為人淺近而不學,疏略而輕信。漢景、武之間,《尚書》古文、《詩》毛氏、《春秋》左氏,皆不列于學官,世能讀之者少。故其記堯、舜、三代之事,皆不得圣人之意。戰國之際,諸子辯士各自著書,或增損古事,以自信一時之說。遷一切信之,甚者或采世俗相傳之語,以易古文舊說。及秦焚書,戰國之史不傳于民間。秦惡其議己也,焚之略盡。幸而野史一二存者,遷亦未暇詳也。故其記戰國有數年不書一事者。
余竊悲之。故因遷之舊,上觀《詩》《書》,下考《春秋》及秦漢雜錄,始伏羲、神農,訖秦始皇帝,為七本紀,十六世家,三十七列傳,謂之《古史》。追錄圣賢之遺意,以明示來世。至于得失成敗之際,亦備論其故。嗚呼!由數千歲之后,言數千歲之前,其詳不可得矣!幸其猶有存者,而或又失之,此《古史》之所為作也。
唐荊川曰: 前一段敘《古史》所載之意,后一段敘作《古史》之由。
茅鹿門曰: 其思深,故其旨遠。
張孝先曰: 此序極有見到之論,但未純耳。朱子曰:“其云古之帝王必為善,如火之必熱、水之必寒等語,極好。但起云帝王之道以‘無為’為宗,只說得頭勢大,下面又皆空疏。”亦猶司馬遷《禮書》云“大哉禮樂之道,洋洋乎宰制萬物,役使群動”,說得頭勢甚大,然下面亦空疏,卻引荀子諸說以足之。至如此篇言司馬遷“淺陋而不學,疏略而輕信”,此二句最中司馬遷之失。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文鈔《古今家誡序》原文全文
下一篇:唐宋八大家文鈔《吉州學記》原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