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上王兵部書》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荊州,南北之交,而士大夫往來之沖也。執事以高才盛名,作牧于此。蓋亦嘗有以相馬之說,告于左右者乎? 聞之曰: 騏驥之馬,一日行千里而不殆。其脊如不動,其足如無所著。升高而不輊,走下而不軒。其伎藝卓絕,而效見明著。至于如此,而天下莫有識者,何也? 不知其相而賁其伎也。夫馬者,有昂目而豐臆,方蹄而密睫,捷乎若深山之虎,曠乎若秋后之兔,遠望目若視日,而志不存乎芻粟,若是者,飄忽騰踔,去而不知所止。是故,古之善相者,立于五達之衢,一目而眄之,聞其一鳴,顧而循其色,馬之伎盡矣。何者? 其相溢于外而不可蔽也。士之賢不肖,見于面顏,而發泄于辭氣,卓然其有以存乎耳目之間。而必曰: 久居而后察,則亦名相士者之過矣。夫軾,西川之鄙人,而荊之過客也。其足跡偶然而至于執事之門。其平生之所治,以求聞于后世者,又無所挾持以至于左右,蓋亦易疏而難合也。然自蜀至于楚,舟行六十日,過郡十一,縣三十有六,取所見郡縣之吏數十百人,莫不孜孜論執事之賢,而教之以求通于下吏,且執事何修而得此稱也。軾非敢以求知,而望其所以先后于仕進之門者。亦徒以為執事立于五達之衢,而庶幾乎一目之眄,或有以信其平生爾。夫今之世,豈惟王公擇士,士亦有所擇。軾將自楚游魏,自魏無所不游??炙找圆灰妶淌聻楹抟玻且圆桓也贿M。不宣。軾再拜。
讀罷蘇軾《上王兵部書》,使人立即想到唐代詩人孟浩然。他想出山進仕,曾游長安,寫《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奉呈著名詩人、也是當朝丞相張九齡。詩云:“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這首詩,與蘇軾書札的寫作目的基本相同,都是請求名人推薦自己進入仕途之門。只是一用詩體,一用散文,一借舟濟觀釣,一談善相騏驥。兩者都寫得生動形象、優美動人,又都表現了作者胸有大志、懷才待賈的心情。詩求簡潔,故由描繪洞庭美景直接轉入抒寫胸臆;散文具體,故在層次上更為繁富。孟詩更多一些清高飄逸的風韻,而蘇文則表達得更為懇切執著,更能打動人心,因而使接書者不能不滿足作者的要求,也許正是由這里顯示出來二人性格上的區別。孟浩然終于沒敲開仕途之門,而蘇軾卻能起步就踏上仕途。
《上王兵部書》是蘇軾出川進京,路經江陵,向江陵知府王子融奉呈的一封求薦書。王子融,本名皞,字熙仲,以兵部朝臣出知江陵,人稱“王兵部”。蘇軾書札由講地重而引出人高:“荊州,南北之交,而士大夫往來之沖也?!边@等于說,這里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文化交流的重鎮。在這重要的地方,“執事以高才盛名,作牧于此”。開頭就表達了作者對王子融的敬重和尊崇之意。這種開頭,顯然能為啟書者所愛讀。但這并非對王的諛諂之詞,以他的才學地位,蘇軾的稱贊并不過分,王子融,祥符進士,遷太常丞。曾論述宋代以來典禮沿革,為《禮閣新編》上之。又集五代事為《唐余錄》六十卷以獻。后為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從仕途與學業上都可算蘇軾的上一輩人。
蘇軾在書札中接著談起善相千里馬的故事?!吧w亦嘗有以相馬之說,告于左右者乎?”先謙虛地設問,不知曾有人把相馬的故事告訴您嗎?然后正面講述千里馬的“卓絕”“伎藝”:“聞之曰:騏驥之馬,一日千里而不殆。其脊如不動,其足如無所著。升高而不輊,走下而不軒。其伎藝卓絕,而效見明著?!庇羞@樣高明的本領,本該為世人所推重,可是不然:“至于如此,而天下莫有識者。何也?不知其相而責其伎也?!币驗槿藗儗λ徽J識不理解,即不知千里馬的形貌特點,而單單責難它技能太離奇。豈不知,千里馬本來就有超群出眾、非同一般的特點。這種馬,不僅“有昂目而豐臆,方蹄而密睫,捷乎若深山之虎,曠乎若秋后之兔”這種奇絕的外形和動作,而且有“遠望目若視日,而志不存乎芻粟。若是者,飄忽騰踔,去而不知所止”這樣觀宏望遠的凌云大志。寫得形象具體、生動傳神。由千里馬而象征性地表達了作者自己宏偉的生活目標和志趣襟懷。“是故,古之善相者,立于五達之衢,一目而眄之,聞其一鳴,顧而循其色,馬之伎盡矣?!鄙朴谧R別千里馬的人,立于大道,看一眼毛色,聽一聲鳴叫,馬的“伎藝”就全都看出來了。何以如此呢?原因是“其相溢于外而不可蔽也”,千里馬的形貌特點本來就表現在外邊。這樣,作者用千里馬的技能容易識別,從而是暗示自己的才能也理應受世人重視,為下文要求推薦作了一個有力的鋪墊。
書信到此并沒立即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以講一般士大夫的情況作了一個過渡?!笆恐t不肖,見于面顏,而發泄于辭氣,卓然其有以存乎耳目之間,而必曰: 久居則后察,則亦名相士者之過矣”,這里用了以守為攻的手法,假設一種不同看法,通過辯駁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本來“士之賢不肖”“卓然”“存乎耳目之間”舉首可見,偏偏強調“久居而后察”,則顯然成為不想發現人才的借口。批駁了借口,就等于更急切地表白:“只要想薦才,是可以立即發現的。然后提出自己的心愿,更顯得情切理足。這個過渡段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由相馬到求薦,中間轉折過快,就顯得氣勢不貫通,有了這一過渡,則天衣無縫,無斷裂感覺了。
“夫軾,西川之鄙人,而荊之過客也。其足跡偶然而至于執事之門”,在自報家門后,明說自己與王兵部的關系只不過是“偶然”相接觸,并不特別套近乎,無絲毫媚人之相?!捌淦缴危郧舐動诤笫勒?,又無所挾持以至于左右,蓋亦易疏而難合也”,我平生努力于寫作“求聞于后世”,又沒有帶什么禮品贈送您。這樣也許更易于疏遠而難于相親近。蘇軾這里用了欲得先縱、欲揚先抑的辦法,顯得不亢不卑、落落大方。接著,筆鋒一轉又說:“然自蜀至于楚,舟行六十日,過郡十一,縣三十有六,取所見郡縣之吏數十百人,莫不孜孜論執事之賢,而教之以求通于下吏。且執事何修而得此稱也”這里列舉許多精確的數字,具體有力地證明王兵部品格高尚,眾人景仰,并以轉述大家教他懇求王兵部的方法,將對方尊奉到不能不接受請求的地位。此處正見作者的高明,的確有揮筆如椽的力量。作者并沒有提過高的要求,他說:“軾非敢以求知,而望其所以先后于仕進之門者?!蔽也⒉桓仪鬄橥醣康闹?,只不過請求或先或后把我薦于仕途。這對于王兵部來說當然不難。“亦徒以為執事立于五達之眄。而庶幾乎一目之眄,或有以信其平生爾?!边@樣講來,有因有果,有情有理,既動之以情,又言之以理,而要求又不過高,不僅把自己的心愿清清楚楚表達出來,而且使王兵部不好推脫,不能不給他以推薦和幫助。
書札結尾處,表達了作者“良離擇木而棲”的慎重態度?!胺蚪裰溃M惟王公擇士,士亦有所擇。軾將自楚游魏,自魏無所不游??炙找圆灰妶淌聻楹抟?,是以不敢不進。”這里除言明怕見不到王兵部而日后悔恨,現在必須寫這封書信外,所謂“士亦有所擇”、“自魏無所不游”等語,確實顯示了蘇軾懷珠自重、不冒然燥進、不茍且棲依的人生態度。
這篇書札的寫作很高明。書中先贊揚善于發現千里馬的“古之善相者”,特別強調千里馬并不難發現,只是世間庸人不會發現而已。有了這個基礎,下邊再提希望推薦的請求,就成為順理合情的事情。在描寫千里馬時,不僅描繪得生動、鮮明,技高一籌,而且使人覺得驚奇可愛、令人敬佩,使人讀后自愿去當伯樂。書札的下半,自述情況和提出要求,則十分注意掌握分寸。因為初次接近,互相沒有深切了解,最忌言過其實,所以,講關系只說偶過其門,提要求則不敢“求知”,只望薦“進仕之門”。這種小心謹慎,可使推薦人放心,從而助長樂于推薦的熱情,這樣才易于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寫作技巧,更是思想方法上的科學和誠篤,可以說,這也是蘇軾才能的一種表現。
上一篇: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洵《上田樞密書》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