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后》原文|注釋|賞析
歐陽修
予少家漢東。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頗好學,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若可愛。
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號為時文,能者取科第、擅名聲,以夸榮當世;未嘗有道韓文者。予亦方舉進士,以禮部詩賦為事。年十有七,試于州,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韓氏之文復閱之,則喟然嘆曰:“學者當至于是而止爾!”因怪時人之不道,而顧己亦未暇學,徒時時獨念于予心:以謂方從進士干祿以養親;茍得祿矣,當盡力于斯文,以償其素志。
后七年,舉進士及第,官于洛陽,而尹師魯之徒皆在,遂相與作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補綴之,求人家所有舊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學者亦漸趨于古,而韓文遂行于世。至于今,蓋三十余年矣,學者非韓不學也,可謂盛矣。
嗚呼!道固有行于遠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貴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惡之使然,亦其理有當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時,而師法于千萬世。韓氏之文,沒而不見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惡之所上下;蓋其久而愈明,不可磨滅,雖蔽于暫而終耀于無窮者,其道當然也。
予之始得于韓也,當其沉沒棄廢之時。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時好而取勢利;于是就而學之,則予之所為者,豈所以急名譽而干勢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進不為喜、退不為懼者,蓋其志先定而所學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畫頗精于今世俗本,而脫謬尤多。凡三十年間,聞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復補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書萬卷,獨《昌黎先生集》為舊物也。嗚呼! 韓氏之文之道,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舊物而尤惜之。
此文是歐陽修的一篇書文題跋。古代文體中“跋”與“序”雖略有差別,亦屬同類。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指出:“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謂盡矣。其后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于末簡,而是謂之題跋。”唐以前,序或于書前、或置文后,并無硬行規定。宋時,以“跋”名篇者漸多,且專置于后,序跋似因之得以區分。直至久沿成習,使跋成為序的補充。古文中的“跋”尚有“后序”、“書后”、“題后”等別稱。而古人引申“足后為跋”之語義,又辟出“跋尾”一詞。《新唐書·謝無量傳》稱“貞觀御書皆宰相署尾,臣位卑不足以辱,請以宰相聯名跋尾。”可見題跋成文或即由最初的署名跋尾而來。
考歷來序跋之文,尤貴在精實,貴在嚴詰。清末桐城派古文家林琴南氏慨嘆“惟書序最難工”,所謂“王介甫序經義甚精;曾子固為目錄之序,至有條理; 歐陽永叔則長于敘詩文集。”此語得之于對歷家理論與實踐的總結和研探,出自肺腑,堪稱的評。然而,跋與序在結撰與寫法上終有其所異同之處。或以“其詞考古證今,釋疑訂謬,褒善貶惡,立法垂戒,各有所為,而專以簡勁為主”(《文體明辨》); 或“宜平時窺涉博覽,運以精思”,對序跋書文,“尤必加詳閱,果能得其精處,出數語中其要害”(《選評古文辭類纂》)。歐陽修曾作《集古錄跋尾》400多篇,行文簡短切實。后世有稱歐陽永叔為開啟以“跋”名篇之風者,此說雖無考,但其“長于敘詩文集”的褒獎,抑或可見證于此篇《記舊本韓文后》。
文題所示“舊本韓文”,當指舊本《昌黎先生文集》。據考訂,韓愈文集最早的編訂者乃其弟子李漢,史載宋代散文家穆修亦曾親自刻印韓柳文集在京城出售。在歐陽修力挽文壇風氣之初,凡二百年間不傳韓柳之古文久矣。因此,作者偶得“舊本韓文”,讀后益發堅定了繼承韓柳古文傳統,革除文壇積弊的信念,而舊本的彌足珍貴更非同一般。由文意推論,這篇題跋約撰于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離偶得“舊本韓文”已近五十年,而距歐陽修“舉進士及第”也有三十年了。雖時過境遷,但作者睹物撫憶,仍不免感慨萬端,文思亦油然而起。題跋即以此“舊本韓文”為線索,運大家之手筆,更獨具匠心。行文從“舊本韓文”的橫遭冷落,置之以廢舊書簏寫起,歷數其被發現、珍藏、補綴、校訂,直至“韓文遂行于世”,“學者非韓不學”的經歷。作者有感于一本書的變化遭際,借以抒發個人堅持古文之志,而力追“韓氏之文之道”乃其“志乎久而已”。全文或敘事、或議論,皆寓理于事,而事理分明。而謀篇布局的敘議得當,簡略自然,首尾照應;語辭的平易流暢,情文相生,深入淺出,尤可見一代宗師歐陽修的文章風范。
全篇可讀作三段六節。
前三節以追憶的筆觸敘述往事。作者用筆紆徐宕漾,簡略暢達。將二百年古文之興廢,三十年文壇之風云,統隱寓于感慨滌婉,發人深省的回顧敘記之中。而文壇時文、古文的消長更是歐陽修所親身經歷。其中的風雨坎坷、進退悲善,唯有北宋詩文革新的領袖人物才能詳明。作者偏直筆記實,先寫“予少”家貧而“無藏書”。徑直點出“藏書”二字,立起全文的題旨所出。既與文題緊扣,又別出心裁,不落書文題跋的俗套。首節文字講述“舊本韓文”的發現,寫歐陽修的初識韓文,語辭平易、簡潔,多鋪墊渲染,運文又極見其巧于層迭。“漢東僻陋,無學者”為一層;“吾家又貧,無藏書”又為一層;“大姓李氏”子“頗好學”為一迭;“見有弊筐”“發而視之”更為一迭;至“脫落顛倒無次序”乞以歸,連作二層三迭,遂將得舊本“《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時間、地點、背景與文壇時尚交待的很清楚。繼而,以“見其言深厚而雄博”、“未能悉究其義”,道出歐陽修初識韓愈之文的印象與感覺。一個“徒”字描刻出作者“猶少”時的膚淺與率真。“浩然無涯”同“深厚雄博”都是指作者初識韓文時的直覺直感,出語信實、誠摯。而“可愛”一詞滿含以少年的心理看待人事,可見晚年的歐陽永叔作“敘詩文集”仍不失當年的童心。不少評家寫鑒賞文字常在無意中將首節一筆帶過。其實,除二層三迭之外,尚有三處絕妙的預作伏筆堪加細論。一是“大姓李氏”子“好學”,襯托下文的“楊、劉之作,號為時文”;一是韓集棄于“弊筐”,“脫落顛倒無次序”,照應著“怪時人之不道”;而“深厚雄博”,“浩然無涯”,則印證了韓愈古文“大施于今”,“學者非韓不學”之必然。首節文字雖淺顯曉暢,卻敘中有議,語含褒貶;而其蘊藉內涵已顯明于敘實記事之中。
相比之下,二、三兩節雖仍以敘事為主,但作者似已著力于闡發歐陽修三十年來宏揚古文,鏟除文風積弊的態度與行動。其間,作者勇于剖析自己當時的難言曲衷,乃本文的一大特色。既不滿于時文的“取科第、擅名聲,以夸榮當世”,亦不得不“從進士干祿以養親”;雖有“喟然嘆曰”,“因怪時人之不道”,又須自責“亦未暇學”,“獨念于予心”而追求“茍得祿”。行文嚴于律己,語調也多沉重,可見歐陽修的心情并不輕松。同是一個“徒”字,此處反見出自嘲自解之意,而“茍得祿”三字則直如嚴厲的自斥,果然,作者又在《與荊南樂秀才書》中對當時“貪祿仕以養親”更極盡責,所謂“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惟恐不悅于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言辭幾近于無情。
行文的“年十有七,試于州,為有司所黜”,是指天圣元年 (1023)應舉隨州,試左氏《失之誣論》,因賦卷出韻而未能錄取一事。據《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記載,其試卷或“略云‘石言于晉,神降于莘,內蛇斗而外蛇傷; 新鬼大而故鬼小。’人已傳誦,坐賦逸官韻,黜。”對歐陽修來講,以時文貪祿求仕,以賦卷出韻而遭黜,這兩段“不光彩”的經歷,恰證實了作者對文壇陋習與科場時文的深惡痛絕。并最直接地說明了歐陽修能在嘉佑二年知禮部貢舉時,力排眾議,黜盡以險怪詭異知名者,終于使文風“漸趨于古”。作者于古文的身體力行可見于一斑。而那時“舊本韓文”所給予他的,已不僅是“若可愛”狀,而是“當盡力于斯文”的“素志”了。
從敘事完整來看,前三節當自成一段,從“予為兒童時”,“年十有七”,到“后七年,舉進士及第”,“至于今”; 由“少家漢東”、游州南李氏家,到隨州試舉、“官于洛陽”。行文中時間的順次脈絡,仕途的經歷處所交待的明白準確,給人以詳實可信之感。而“舊本韓文”隨藏于作者身邊幾十年,亦由“發而視之”、“讀之”,到“復閱之”、“補綴之”、“校訂之”,果真是發其精微,“盡力于斯文,以償其索志”。文章明寫作者個人的經歷,揭示的卻是文壇風云和變化,平實達暢的字里行間,展現出歐陽修深刻明晰的思想。由中唐韓柳所倡導的古文運動,至晚唐已日趨衰歇。北宋開國百年文壇又承襲五代頹靡之風,兼以西昆體盛行,而楊、劉之時文、“太學體”的險怪奇澀一時充斥文苑。范仲淹曾總結這一時期的特點,所謂“五代文體薄弱、皇朝柳仲涂起而麾之,泊楊大年專事藻飾,謂古道不適于用,廢而弗學者久之。師魯與穆伯長大力為古文,歐陽永叔從而振之,由是天下之文,一變而古。”(《尹師魯集序》) 后世多以歐陽修的這篇題跋文字作為研究北宋古文運動的發展,以及考訂歐陽修創作道路的重要資料。范仲淹氏的見解,或可證作者對“舊本韓文”珍而藏之,“時時獨念于予心”,嘆“學者當至于是而止爾”的真誠與慨然。作者三十年來志于推崇“韓氏之文之道”,涵義已不僅僅在敘記人事。此處以直筆平談映襯“舊本韓文”的“深厚雄博”、“浩然無涯”,題旨深邃已是十分明顯。
四、五兩節是此篇題跋文的暢發議論處。作者闡論“道固有行于遠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貴于今”,以孔、孟為例,揭示韓文“沒而不見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的原因,正在于“其道當然”。“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氏之文之道”,歷經時日的磨礪,自然“久而愈明”。此處選來作引證的孔、孟一例,貼切自然。尤以“惶惶”二字形象生動,憑添趣詣于議論之中。作者由大處落筆,論文重道,文字巧用比勘引證,論證簡潔有力。五節又復歸于當時當事。由韓文的“沉沒棄廢”,表明作者學韓并非為“急名譽而干勢利之用”,更不以官位黜陟、進退喜懼為念。三十年學韓柳古文,唯在“志乎久”“志先定”而已。此處議中有論,由小處生發,恰與上文的大處落筆彼此映襯而相得益彰。
末節以照應篇首而自成一段文字。作者指證“舊本韓文”的特點,雖多脫謬,亦“精于今世俗本”。而三十年間補綴、校定不斷,可見歐陽修對舊本的“尤惜”。其惜仍在韓氏文道。全文兩嘆“嗚呼”,一指道固有“遠近”、“貴忽”,而“其理有當然”;二再稱韓氏文道必共尊于萬世,共傳于天下,應并不在一件舊物,表示了志古文以畢生的信念。其前后銜接自如,內容既為題跋所不可缺,亦使結構整飭統一。
世以歐陽修為北宋文壇領袖,稱其于古文有三大貢獻,一是排抑時文,倡學韓柳;二是變場屋風習,提攜人才;三是勤于實踐,多繼承創新。歐陽修的古文理論和創作風格更見于傳世的篇章,獨《記舊本韓文后》別出心裁。貌似平平淡淡,記敘人事,卻辨析三十年文壇風雨,寄寓一代宗師之慨。作者匠心獨運,在紆徐委備、條達疏暢中,勾勒出一幅北宋新古文運動的勃興圖,無疑為后人所稱道。
上一篇:蘇軾《記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記游定惠院》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