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傳薪齊踴躍竹歌唱得滿城春
2013年8月13日上午,湖北省詩詞學會會長羅輝在副秘書長張少林陪同下,視察了金橋沙月竹枝詞文化公司,決定成立“湖北省詩詞學會竹枝詞文化中心”。羅會長現場贈詩沙月:“榮歸故里又辛勤,華苑竹枝凝馥芬。有道儒商夢沙月,為裁古韻駕青云。”這是一首藏頭詩。“榮華有為”,表達了省詩詞學會領導對沙月全心全意推廣武漢竹枝詞的努力的肯定。醞釀了兩年的成立“竹枝詞學會”的夢想終于有了關鍵性的進展。同時,《湖北詩詞》雜志也首次開設了“竹枝詞苑”的欄目。湖北省詩詞學會竹枝詞文化中心的成立使沙月信心倍增,有這個省一級的竹枝詞中心為依托和支撐,成立武漢竹枝詞學會就更有了可行性。
2014年4月3日,正是春暖花開,陽光明媚之時。武漢竹枝詞成立大會在武漢市文聯大樓四樓會議室召開。武漢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湛紅好,市作協副主席王新民,武漢詩聯學會副會長周建民、秘書長彭建安,金橋投資管理集團董事長范強及學會顧問徐明庭、管用和、白雉山等出席大會。大會由武漢文化遺產協會副主席、秘書長萬建新主持。大會第一屆理事推選沙月為會長,徐明庭、白雉山、管用和、董宏猷、萬建新為顧問。
在成立大會上,作為首任會長,沙月作了題名為《薪火相傳,做武漢城市文化建設有為人》的工作報告,回顧了自2004年以來,武漢竹枝詞文化團隊保護、研究、傳承、創作武漢竹枝詞的漫長探索。十年的努力趕上了文化強國的好時代,受到了來自政府與學術界、民間的關注與鼓勵,并在武漢文化五城建設中得到了格外重視與支持。沙月指出,十年篳路藍縷,十年不尋常的歷程,留下了學會籌備團隊的閃光腳印。武漢竹枝詞早在明清時期就奠定了在全國竹界領先的領軍地位。清代中華四大竹枝詞中赫然就有漢口竹枝詞。清朝葉調元、民國羅漢以及當代沙月團隊等三代人的竹枝詞原創作品,成為他們所生活時代百姓民生城鎮民俗的真實寫照。在未來城市歷史記載中,學會將以“武漢竹枝詞文化”群體,書寫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輝煌過往。沙月從四個方面作了全面總結。第一,組建團隊,旨在做城市文化有為人。同心集結,組建“大家級”的文化顧問隊伍;同力擔當,構建“草根級”的團隊核心隊伍。第二,推出項目,明確學會方向。學會的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始終堅持文化遺產傳承服務城市建設和管理方向,從一開始起就堅定不移。沙月團隊的文化傳承最突出的創舉在于堅持不懈地將竹枝詞的創作,與武漢城市的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在她的影響與帶動下,一大批詩詞愛好者,創作了為數十分可觀、藝術成就斐然的竹枝詞;其中,吟詠漢正街的竹枝詞,上可以與葉調元接軌,下可以與漢正街的興起、發展與未來串聯,為硚口區的文化產業,為硚口區區域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牌的打造添上了頗有分量的一筆。同德立項,明確定位;同行實施,積極運作。第三,推出精品,豐富竹枝詞文化傳承的時代內涵。以徐明庭老為代表的老一輩竹枝詞研究專家煥發了學術青春,不斷推出力作。以沙月、張少林、黃春元等為代表的武漢竹枝詞詩人,潛心研究與創作,成績斐然,在文學漢軍中異軍突起,被著名作家羅時漢先生稱之為漢軍中的“沙月現象”。文化研究成果影響顯著;文學創作成果精彩紛呈;文化建設合作走出新路。第四,突出主題,蓬勃開展學會活動。
沙月表示,2014年,學會計劃繼續推進“武漢竹枝詞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項目進一步實施,一是推動將“武漢竹枝詞系列”納入中國夢文學原創“武漢系列”中;二是將竹枝詞文化與高新科技文化創意結合,推出竹枝詞動漫系列。沙月引用習近平主席的一句詩:“綠我涓滴,會它千里澄碧”說,武漢竹枝詞學會始終如一的宗旨是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旗,保護武漢竹枝詞文化遺產,傳承竹枝詞文化精神,創作竹枝詞新作品,開展竹枝詞文化交流,讓武漢竹枝詞系列在文化五城建設中為大武漢錦上添花。武漢竹枝詞學會的最高奮斗目標是將中華各地竹枝詞打包,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88歲高壽的徐明庭先生對竹枝詞學會寄予厚望。他說,竹枝詞學會要注重普及竹枝詞的基本知識。輔導閱讀、欣賞古往今來的竹枝詞,接著開展竹枝詞理論研究。當今,寫竹枝詞的人很多,研究者寥寥可數。《武漢詩詞》作為最早為竹枝詞開設專欄的專業刊物,希望用一定的頁碼發表有關竹枝詞的理論文章。沒有竹枝詞的理論,就沒有正規的竹枝詞。有的人缺乏基本功,膽子卻很大,信口開河,信筆揮灑,信馬由韁,這樣的“打油竹枝詞”不容忽視。要開展竹枝詞理論研究,幫助會員提高寫作水平。從當前竹枝詞作者隊伍看,寫竹枝詞的人可分3個檔次。第一個檔次的作者,字斟句酌,反復推敲,一再修改。就像清代袁子才的一首詩中描寫的那樣:“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心始安。阿婆還是初發女,頭未梳成不許看”。這樣的作者有精品意識,非常認真,非常嚴謹,拿出的不一定是精品,但質量比較高。第二個檔次的作者,格律不可挑剔,但從思想性、內容上看,只能說過得去,不能說過得硬。這樣的作者比較多。第三個檔次的作者,就是前面所說的“打油竹枝詞”,或者叫“快水竹枝詞”。這部分作者喜歡寫竹枝詞,但缺乏基礎知識。“快水竹枝詞”,固然快,但水得很。武漢竹枝詞學會,要通過開展系列活動,努力提高竹枝詞作者的專業水平,培養精品意識。領導者認真地踏實做好各項工作,以身作則,多出精品竹枝詞,組織眾多的志同道合者,促進竹壇上呈現滿園春色的景象,讓報刊上再也看不到那些水貨竹枝詞。
湛紅好作了總結發言。他代表市文聯主席池莉、黨組書記陳漢橋以及文聯班子向大會表示熱烈祝賀,對于學會十年工作作了高度評價,并提出了三點要求。一加強理論建設,二多出精品,三多開展創新活動。同時他還代表文聯表態,將在經濟上、政策上對學會提供必要的支持。他還特意起身,向一直堅持公益資助武漢竹枝詞文化事業的金橋投資管理集團總裁、董事長范強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湛主席講話讓全場歡聲雷動,大家深受鼓舞。
成立大會上,武漢竹枝詞學會顧問、著名楹聯專家白雉山吟頌了他寫的3首賀詩:“巴調成詞始盛唐,千秋功績說劉郎;竹枝詞唱九州動,風物人情韻味長。”“春風吹得百花鮮,盛會欣逢四月天。新老詩人同接力,竹枝高唱大江邊。”“佳節才過三月三,竹枝競唱興猶酣。笑儂白發垂垂老,喜看新青勝老藍。”曾任江漢區政協副主席、竹枝詞沙龍負責人董華榮的用條幅書寫賀詩:“正是江城春意時,竹枝新葉滿青枝。燃情聚友篁叢唱,竹釣清風咱釣詩。”《武漢詩詞》主編徐霽之的賀詩:“今天拜會劉賓客,大戲登臺開了鑼。借得甘霖澆竹筍,巴音楚韻用車拖。”《竹枝詞賢達徐眀庭》:“年輪八八一棵松,問稼開渠竹韻中。夢得先生親奉酒,修篁疊翠謝徐翁。”身在廣州的會員代表傅占魁發來賀詩和書面發言,對武漢竹枝詞學會的成立表示祝賀:“樂舞同歌巴楚地,開心花笑草無私。但歸沃野彌清氣,重喚鶯飛唱竹枝。”他激情洋溢地寫道:“各位領導、各位詩友:我因家事,遠在深圳,不能前來與會學習,十分遺憾!特請姚泉名先生轉達本人對各位同仁誠摯的問候!竹枝詞學會的成立,無論是社會還是文學詩歌都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起源于古巴蜀的竹枝詞作為一種民歌,那種表現世態民情的深刻性,泥土性,語言的鮮活、自然、清新之氣,是我們創作噴涌不竭的地底礦泉水!因此歷代優秀詩人屈原、李白、杜甫等無不從這里吮吸瓊漿玉液!可以說竹枝詞,民歌是我們詩詞的母親!可是我們現在卻陌生了!當今幾億農民失去土地,據悉僅廣東十年時間就被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侵吞了一千萬畝良田!全國有多少!這是千萬年來養育我中華民族的大地啊!當土地一畝一畝變成鋼筋水泥的積木時,一個偉大的民族將在進口的垃圾食品中變異萎縮!那泡沫炫目的增長,可是煙霾肆虐的貪婪……如果這樣下去,我的黃河長江啊,你流動的還是炎黃的血嗎?我的長城黃山啊,你屹立的還是華夏挺拔的脊梁嗎?當科學的雙刃劍被私惡之魔利用,任意改變基因的時刻,上帝將宇宙之心交給了詩人!去拯救人類吧,把那被陰溝污水染黑了的心肺徹底洗凈!讓女媧重造平等無私的子孫,共生精神的雙翼,讓綠色的大地與藍天一同飛翔!讓竹枝詞的清泉重新在我們心中潺潺流響……祝大會圓滿成功!”
整個成立大會成為詩人興會的場所,大家紛紛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對竹枝詞學會成立的祝賀及寄予的厚望。沙月也即興賦詩一首:“青青楊柳綠江濱,萬紫千紅處處新。接力傳薪齊踴躍,竹歌唱得滿城春。”湖北詩詞學會會長羅輝、武漢文化創意協會會長袁善臘、武漢作協主席董宏猷等通過電話,向成立大會表示衷心的祝賀。
4月5日,長江日報刊登了記者余曉春撰寫的新聞信息《武漢竹枝詞學會成立,欲將竹枝詞申報非遺》,中央與各地媒體紛紛轉載,新華網、中國網、東湖社區、長江網、漢網、荊楚網等網媒也發布了相關信息。
武漢竹枝詞學會成立后,沙月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她利用一切場合和機會來宣傳竹枝詞學會,為學會的可持續發展尋找突破口。學會成立至今,每年皆取得重要的成果。
2014年,聯合蔡甸區文體廣電局組編《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詞》一書,由武漢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是繼《漢正街竹枝詞》之后的重要的區域竹枝詞創作集。2015年,學會副會長張少林創作的《長江流域民俗竹枝詞》一書,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2016年,“武漢竹枝詞史話”項目獲得市民政局支持。該項目系2016年武漢市社會服務項目之一,將首次以廣大市民喜聞樂見的史話形式,追溯武漢竹枝詞文化歷史源頭,再現清代道光年間、民國年間以及當代三個重要歷史節點上,武漢竹枝詞記錄重大城市變遷、實寫市民風情民俗的時代輝煌,普及武漢竹枝詞城市記憶遺產常識。
聯合洪山區黨史辦組編的《洪山竹枝詞》一書也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這些成果的取得,與會長沙月的組織協調是分不開的。
除了出版竹枝詞創作集,學會也很注重竹枝詞資料的搜集和考證。2015年11月12日至15日,由會長沙月組織團隊成功訪問葉調元故里寧波。參觀、走訪逸夫故居、寧波幫博物館、天一閣博物館、民國大雜院和溪口蔣氏故里,以及葉調元故里余姚的通濟橋、舜江樓、浙東越窯青瓷博物館、朱舜水紀念堂、余姚博物館、余姚名人館及河姆渡遺址和王陽明故居等處。受到民國大雜院院長李正通、余姚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的熱情接待。
2016年3月11日至13日,武漢詩詞楹聯學會、武漢文化遺產協會《武漢竹枝詞史話》項目組專家們第二次赴浙開展“漢口紹興幫歷史活動”的學術考察交流活動。由武漢文化遺產協會秘書長萬建新帶隊,一行10位專家放棄周末休息,志愿在杭州、紹興、余姚等地,沿著浙東古運河線路,進行了為期3天的學術考察交流,與當地地志辦、相關博物館以及相關文史專家作了認真的深入研究探討,并冒雨尋訪村灣,走訪鄉賢野老,取得了預期的考察成果。
有關清代竹枝詞創作活動大多由流寓漢口的余姚詩人進行,而這一段歷史資料卻幾為空白。清代紹興府包括山陰、會稽、蕭山、諸暨、余姚、上虞、嵊縣、新昌八個縣。清道光年間,《漢口竹枝詞》作者葉調元領銜,余姚眾多流寓漢口的紹興詩人多以竹枝詞唱和,歌詠漢口風俗民情,講述三鎮故事,傳播武漢竹枝詞,記史補史,為武漢市城市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余姚詩人如何來到漢口又為何流寓漢口,他們靠什么謀生?為何有這么多武漢題材的竹枝詞唱和?這些文化記憶一直是武漢文化遺產以及地方詩詞歷史的疑點,沒有取得突破。為此項目組已經組織了兩次赴浙學術考察交流活動活動,對清代寧紹幫活動進行考察。赴浙學術考察交流得到了武漢文聯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所在地文化局、地志辦以及相關部門的熱情幫助。余姚知名文史專家朱炯多年從事相關方面研究,取得不少學術成果,為項目組先后兩度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咨詢指導。沙月認為,兩度赴浙學術考察,進行了局部而直觀的深入研究交流,為武漢竹枝詞史話撰寫,作出某些合理推斷,奠定了翔實的事實依據基礎。
2016年3月25日至3月27日,武漢市社會服務項目《武漢竹枝詞史話》項目組赴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就長陽民歌、長陽竹枝詞開展了歷時三天的學術考察,深度調研武漢竹枝詞文化的荊楚文化基因。
荊楚地方民歌孕育了荊楚文化藝術,竹枝詞這一脫胎于民歌形式的文學體裁與荊楚民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據張良皋《巴史別觀》的相關研究,春秋戰國的文化楚域,涵蓋地域廣泛,其中就包括巴渝地區。長陽是荊楚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被有關研究者譽為“竹枝詞故里”,地方竹枝詞創作研究代有傳人,成就卓著,其對于荊楚文化的傳承作用不可替代。項目組考察得到了長陽詩詞楹聯學會的大力支持。該學會秘書長林大謨、副會長田昌令、副秘書長覃世清等專家全程接待,就竹枝詞文化發源、發展以及振興等學術課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進行了廣泛而生動的學術交流。
25日晚,甫到長陽縣城,顧不上拂去征塵,項目組一行就拜訪了縣詩聯學會部分領導。田昌令是長陽竹枝詞和“五句謠”的重要研究者和創作者,他向項目組成員贈送了他所作的《竹枝新唱》《五句新編》二書。接著在他們的引領下,連夜冒雨拜訪了楊發興老先生。楊老先生現年88歲,是長陽竹枝詞的第五代傳人。聽取了項目組沙月老師的介紹后,老先生非常高興,對該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武漢市乃至湖北省的一項重要文化創舉,對進一步研究竹枝詞史具有重要價值。作為“中華今韻”的重要推行者,楊老先生向項目組的每位成員贈送了由他編著的《中華今韻》一書。
翌日,項目組在田昌令會長的帶領下又冒雨踏訪了道家文化和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長陽方山,去尋覓巴土文化之源。接著,參觀了與清江縣城隔江相望的古巴王遺跡——向王寨,并克服已連續步行八小時的疲憊,參觀了十里長的“詩畫長陽”清江碑廊,了解了當地在傳承長陽竹枝詞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約訪了同是長陽竹枝詞第五代傳人的陳金祥,就竹枝詞創作題材以及藝術形式,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最后,在縣文化館所在地巴人寨,項目組在土家族民俗表演現場,宣傳了項目意義,并與藝術家們一起從撒葉兒嗬、長陽山歌、薅草鑼鼓等土家歌舞中尋覓竹枝詞藝術源頭。
26日,項目組馬不停蹄地參觀了彭潭秋紀念館等人文景觀。彭潭秋紀念館是項目組此次考察的重點。彭潭秋(1746—1807年),名淑,號方山居士,土家族,長陽人,是長陽竹枝詞的第一代傳人。著有《秋潭詩集》,其中的《長陽竹枝詞》堪稱精華,書土風,寫鄉情,筆墨所至,長陽的鄉風民俗、山川田壟、地域人文、物產方技均描繪眼前,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沙月指出,此次考察活動卓有成效,在長陽所作的兩地竹枝詞專題學術交流是竹枝詞學界的一大首創,對湖北省區域內民歌風習給予竹枝詞文化的影響有了比較直觀了解,對武漢竹枝詞歷史的相關領域有了深入的認識。
這正是:
三鎮春來處處詩,竹枝靜候最新詞。
漢腔猶帶江湖味,六渡橋前唱醉時。
上一篇:《舊瓶新酒書生調口號猶如竹葉包》楚地竹枝詞研究
下一篇:《詩詞舊韻遭旁落高唱民歌似竹枝》楚地竹枝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