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詠贊襄陽
王粲本為山東人,長期跟隨在朝中做官的先輩,居住于京城,時逢董卓之亂,京城不能久待,而荊州刺史劉表早年師從王粲祖父王暢,于是,王粲于初平三年(192年)逃離長安,前往襄陽,投奔劉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荊州之際,王粲勸劉琮投降曹操,后來,王粲因勸降有功,被封為關內侯。在荊州16年,他主要過著“振冠南岳,濯纓清川。潛處蓬室,不干勢權”的生活,雖然政治上無所作為,但在文學創作上卻收獲頗豐,其代表作《登樓賦》和《七哀詩》其一、其二就寫于客居荊州期間。我們看《七哀詩》其二:
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崗有余映,巖阿增重陰。狐貍馳赴穴,飛鳥翔故林。
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衿。
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
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
這首詩是寫作者懷念思歸之情,可以分為三層意思:前四句為第一層,寫思鄉懷歸,日暮生愁,直入主題;“山崗有余映”至“白露沾衣衿”為第二層,寫所見景色,黃昏傍晚陰森蕭瑟的景象烘托出作者濃濃的愁緒;“獨夜不能寐”至結尾為第三層,寫夜不能寐,借琴抒寫心中的愁緒。其中,第二層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摯,運用了鋪陳和比喻的手法,堪為經典。
王粲還寫有一篇文《荊州文學記官志》:
有漢荊州牧劉君,稽古若時,將紹厥績,乃稱曰:于先王為世也,則象天地,軌儀憲極,設教導化,敘經志業,用建雍泮焉,立師保焉,作為禮樂以節其性,表陳載籍以持其志。上知所以臨下,下知所以事上,官不失守,民聽無悖,然后太階平焉。夫文學也者,人倫之首,大教之本也。乃命五業從事宋衷所作文學,延朋徒焉,宣德音以贊之,降嘉禮以勸之,五載之間,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母闿等,負書荷器,自遠而至者,三百余人。于是童幼猛進,武人革面,總角佩觿,委介免胄,比肩繼踵,川逝泉涌,亹亹如也,兢兢如也。遂訓六經,講禮物,諧八音,協律呂,修紀歷,理刑法,六略咸秩,百氏備矣。
天降純嘏,有所底授。臻于我君,受命既茂。南牧是建,荊衡作守。時邁淳德,宣其丕繇。厥繇伊何?四國交阻。乃赫斯威,爰整其旅。虔夷不若,屢戡寇侮。誕啟洪軌,敦崇圣緒。典墳既章,禮樂咸舉。濟濟搢紳,盛茲階宇。祁祁髦俊,亦集爰處。和化普暢,休征時敘。品物宣育,百谷繁蕪。勛格皇穹,聲被四宇。(《全后漢文》卷九十一)
該文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第一,佐證了劉表大興儒學的政績。正是因為劉表修建學校,收集圖書,召集人才,傳道授業,不遺余力,才使襄陽成為漢末的學術中心、文化中心。第二,佐證了漢末大量移民避亂于襄陽的史事。漢末戰亂,但襄陽相對穩定,沒有受到戰爭的摧殘,所以大批北方人士逃到襄陽,居于襄陽,使襄陽成為漢末三國時期的人才聚集地。
上一篇:《李廌的襄陽軼事》關于描寫襄陽的詩詞
下一篇:《白居易詠襄陽》關于描寫襄陽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