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峴山石幢
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九《峴山幢宋人題名》寫道:
襄陽峴山羊公祠,有石幢一枚,凡六面,高六尺,每面闊九寸,有蓋有座。一面直書,下第一行刻“使帖襄陽縣”;第二行刻“準慶歷七年十一月六日,中書札子,襄州奏當州城南五里,有峴山一所,上有古祠碑,又有晉太傅”; [已下俱磨滅,僅存圣旨字。] 末行上存“帖到速采石”,大字書刻上件。其四面界作六層,刻詩,下題名。又一面大書題名。又幢一,臥峴山上,其文可辨者十三字,曰“石于山巔,播清芬而不巳”,余盡漫漶。末云:“開國男張九齡撰。”
前一幢詩可辨者三首。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龍圖閣知襄州事王洙七言古詩云: “襄陽南出大路奔,小山曰峴名特尊。山形卑嶞不峻極,屹若巨首臨江濆。大山半宮不成霍,絕水闕左非為亹。砠巔赑屃戴危石,箕踞曼衍羅芳蓀。漢流長騖濱其足,東望彌迤皆平原。槎頭下瞰罟罶集,蔡洲近眺田園蕃。何物茲山匪秀出,得使今古聞聽喧。自昔羊公好登覽,山名直為賢者存。鹿門望楚鎮區境,鳳林冠蓋延山樊。丹巖翠壁互幽勝,日月虧蔽煙嵐屯。公胡遺彼而樂此?談者未始聊診綸。吾謂圣達竟超豁,高覽便欲周乾坤。孔登泰山小天下,阮升廣武嘆豎昏。會稽探穴禹書出,之罘望海云濤翻。此中風景亦虛遠,極目見盡江山源。東吳未定勞機策,置酒嘯詠紓勞煩。數顧溫甫恤躬后,誓將百歲游精魂。對公盛德與山永,正唯湛輩如公言。今茲去公僅千載,凜然英氣猶軒軒。我來追古一長息,舊跡廢毀成悲吞。民豪占山童其木,嘉植不得容本根。利取薪蘇積稛絭,粥之陶斻供燒燔。羊公無廟忽不祀,但縱淫鬼歆牲蘩。中亭有碑即墮淚,至今觀者懷仁恩。于民何誅不足問,非民忘德由官惛。下教里邑復祠宇,敘諸祭典躋之元。思仁愛樹恭所茇,禁止樵伐修壖垣。且欲王命得守固,謄言狀事馳九閽。書聞天子 [缺一字] 報可,金石款刻垂后昆。[缺五字] 遺愛,勖爾風化常 [缺二字]。”給事中知蔡州事吳育絕句:“羊公千載得清吟,芳跡雖遙契昔心。更與峴山為故事,凜然風格照來今。”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光化軍事李宗易律詩:“叔子祠荒歲已深,異時賢守重登臨。峴山岑寂瞻風概,漢水靈長想德音。奉詔始聞新締葺,有知那復嘆湮沉。又刊翠琰留南夏,先后功名照古今。”其端明殿學士尚書禮部侍郎李淑諸人詩,皆缺。已上每面十一行十二字。名字可辨者范仲淹、李淑、吳育、劉敞、李宗易、張去惑、孫抗、韋不伐、李康伯、賈黯、裴昱、馬云、黃通、連庠。
又宋人飲餞題名甚多,知名者張唐英、趙德麟、魏道輔、岑巖起、李方叔。已上凡七則。大者方員徑寸,小者殺其半,字畫端勁,非俗書也。
予以康熙壬子過襄陽,徘徊祠下,未及摹搨,止錄諸公題名。予門人淮陰張力臣 [弨],有嗜古之癖,辛亥過襄,曾有拓本,頃索之略錄如右。
該文第一段記載了兩塊峴山石幢,一在羊杜祠內,一在峴山上,尤其詳細地記載了羊杜祠內石幢的形制。第二段記載了羊杜祠內石幢的題詩,全文記錄了王洙、吳育、李宗易三人的詩歌,而對范仲淹等人只記人名,未錄詩歌。第三段記宋人飲餞題名。第四段補充交代記錄的緣由。
王士禎這篇文章的意義在于,第一,最早記載這一峴山石幢。北宋襄州知事王源叔重建羊侯祠,并于慶歷七年(1047年)十一月,在祠內新立一石幢,上刻朝廷批準襄州重建羊公祠的批復公文和包括王源叔、范仲淹在內的16人的詩歌。六百多年后的1672年,王士禎看到了石幢,將其記載到《入蜀記程》和《池北偶談》中,還寫了一首題為《峴山石幢》的詩。據魏平柱教授考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陳鍔修《襄陽府志》時,石幢上的文字僅存975字。乾隆時期,吳省欽也鑒賞了這石幢,寫了一首《觀八角幢用范文正羊公祠原韻》的詩。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陳大文觀察安、襄、鄖三郡,重修羊杜祠時,八角石幢“尚可摩搨”。嘉慶二年(1797年),太學生、內閣侍讀嚴觀作《峴山飲餞題名石幢》詩,馬紹基作按語,說石幢“今在襄陽城南五里羊杜祠內”。1826年,周凱任襄州知府時,“峴山之南,唐宋二石幢猶在焉”。此后,不知在何時,傳世八百多年的石幢失去蹤跡。王士禎最早記載這一石幢,極其珍貴。
第二,記載了北宋一次著名的文人集會。歷代文人都喜歡集會宴飲,賦詩作文,王士禎這篇文章因為記錄峴山石幢,而記下了北宋慶歷七年的襄陽集會。這次集會共16人,其中王源叔當時是襄州知府,是集會的發起者,范仲淹當時因變法失敗而被貶為鄧州知府,李淑為河陽知府,吳育為蔡州知州,李宗易為光化軍知府,張去惑為祠部員外郎,孫抗為太常博士,李康伯為太子府率,范微之為著作郎,韋不伐為大理寺丞,賈黯為襄州通判,劉敞為蔡州通判,裴昱為河陽推官,馬云為滄州推官,連庠為宜城縣令,黃通為鄖鄉縣尉,都可謂是名流大員。以上16人的詩作,除孫抗詩有十字、黃通詩有25字被風雨侵蝕,范微之詩剝蝕嚴重外,其他均完好無損。此外,石幢上的還有九則飲餞題名,這些詩歌和題名為研究當事人的行事和作品提供了重要資料,對研究襄陽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獻價值。
上一篇:《皮日休隱居鹿門山的經過、原因》關于描寫襄陽的詩詞
下一篇:《譚元春的襄陽軼事》關于描寫襄陽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