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詠襄陽
有據可考的是,白居易一生至少四次來到襄陽,寫下了《游襄陽懷孟浩然》《題故曹王宅》《云居寺孤桐》《游云居寺贈穆三十六地主》《寄微之三首》《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襄陽舟夜》《再到襄陽訪問舊居》等詩歌。
白居易與襄陽的淵源始自其父白季庚。貞元七年(791年),白季庚任襄州別駕,貞元十年(794年),卒于官舍,時年23歲的白居易將父親暫時安葬于襄陽東津南原。元和六年(811年)四月,白居易的母親陳氏去世;十月,白居易將祖父、祖母、父親的靈柩遷葬于金氏村。白居易的父親在襄陽為官三年,安葬十七年。
白居易因為安葬和遷葬父親,兩次來襄陽,寫有《游襄陽懷孟浩然》《題故曹王宅》《云居寺孤桐》《游云居寺贈穆三十六地主》等詩歌。可能是因為這兩次來襄陽時,白居易還比較年輕,沒有經歷過多的坎坷,所以這幾首詩描寫襄陽山水人文,發思古之幽情,并無過多的人生感慨。如《游襄陽懷孟浩然》:
楚山碧巖巖,漢水碧蕩蕩。秀氣結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諷遺文,思人至其鄉。清風無人繼,日暮空襄陽。
南望鹿門山,藹若有余芳。舊隱不知處,云深樹蒼蒼。
詩歌從襄陽的秀美山水寫起,因為有如此秀美的山水美景,所以孕育了孟浩然的山水詩篇,如今我來到襄陽,讀其遺文,思念其人,意脈順承直下。詩歌的后半部分寫悼亡之情,風景依舊,人已作古,云樹蒼茫,舊跡不可尋,惋惜之情,懷念之意,溢于言表。
再如《云居寺孤桐》:
一株青玉立,千葉綠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猶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凈老不死。自云手種時,一顆青桐子。
直從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無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當如此。
云居寺即今之廣德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明朝成化年間,襄陽王朱見淑的愛妃杜氏病故,葬于云居寺,云居寺主持道圓法師大為不滿,要率眾離去,襄陽諸佛寺院紛紛上書譴責襄陽王,朝廷讓襄陽王自備工料,就近重建一座寺院還給和尚,寺院建好以后,皇帝將寺名改為“廣德寺”。這首詠物言志之作,談不上情景交融,意境優美,但卻深有哲理,如蘊含著做人道理,詩歌借梧桐樹“直從萌芽拔,高自毫末始”,說明高尚品德積累于細微的道理,借梧桐樹“四面無附枝,中心有通理”,勸誡人們做人應當孤高耿直。
又如《題故曹王宅》:
甲第何年置?朱門此地開。山當賓閣出,溪繞妓堂回。
覆井桐新長,陰窗竹舊栽。池荒紅菡萏,砌老綠莓苔。
捐館梁王去,思人楚客來。西園飛蓋處,依舊月徘徊。
曹王即李皋,字子蘭,唐太宗李世民之十四子曹王李明的玄孫。貞元三年(787年)至貞元八年(792年),李皋任襄州刺史、荊南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襄鄧隋唐等州觀察使,鎮襄陽。約在此期間,李皋在檀溪建造了宅第。詩歌先是描寫曹王宅邸的豪華,朱門甲第,山環水繞,園中梧桐,窗前翠竹,環境優雅,后寫池荒苔綠,主人離去,大有一種尋人不遇的惆悵。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白居易上疏請捕刺殺宰相武元衡之刺客,得罪權貴,被人詆毀,貶為江州司馬。這年秋天,白居易出藍田,過襄陽,經鄂州,于冬初到達江州(今九江)。途經襄陽時,白居易寫有《寄微之三首》《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襄陽舟夜》等詩歌。這一次途經襄陽,心境大不一樣,對人生的感慨、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大大增強。
如《寄微之三首》其二為:
君游襄陽日,我在長安住。今君在通州,我過襄陽去。
襄陽九里郭,樓堞連云樹。顧此稍依依,是君舊游處。
蒼茫蒹葭水,中有潯陽路。此去更相思,江西少親故。
元和五年,元稹被貶江陵,曾經途經襄陽,如今白居易被貶江州,也經過襄陽,相同的地點、相似的經歷,激起了白居易對友人的思念。詩意淺顯,但對友人的思念,對仕途的感嘆,躍然紙上。
再如《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
不與人境接,寺門開向山。暮鐘寒鳥聚,秋雨病僧閑。
月隱云樹外,螢飛廊宇間。幸投花界宿,暫得靜心顏。
景空寺故址在襄陽南十里白馬山。詩歌通過暮鐘、寒鳥、秋雨、病僧、云月、飛螢等物象,渲染了景空寺的幽靜,詩人投宿在此,心情得到些許的安慰。
又如《襄陽舟夜》:
下馬襄陽郭,移舟漢陰驛。
秋風截江起,寒浪連天白。
本是多愁人,復此風波夕。
詩人在襄陽下馬移舟,頗能顯示襄陽南船北馬的地理形勢,而風急浪高的景色又象征著作者羈旅行役之苦,仕途命運之憂。
長慶二年(822年)七月,51歲的白居易罷中書舍人自請外任杭州刺史,取道襄漢、江州,十月抵達杭州。這一次詩人重訪故居,寫下了《再到襄陽訪問舊居》:
昔到襄陽日,髯髯初有髭。今過襄陽日,髭鬢半成絲。
舊游都似夢,乍到忽如歸。東郭蓬蒿宅,荒涼今屬誰?
故知多零落,閭井亦遷移。獨有秋江水,煙波似舊時。
白居易初到襄陽之時,還是個毛頭小子,“髯髯初有髭”,如今再到襄陽卻已是人過中年,“髭鬢半成絲”,自己住過的地方,宅生蓬蒿,荒涼無主,舊友仙逝,閭井遷移,懷舊中帶有深沉的傷感。
上一篇:《王粲詠贊襄陽》關于描寫襄陽的詩詞
下一篇:《皮日休隱居鹿門山的經過、原因》關于描寫襄陽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