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當頭慷慨多以詩證史竹枝歌
近代,西方列強用槍炮進入中國,隨著國門的洞開,社會發生了錯綜復雜的關系,竹枝詞也是應隨時代,記錄和反映社會各階層、各領域的深刻變化。武漢是那個時代在國內有其重要地位的城市,在竹枝詞的記述中也體現得尤為突出。特別是日寇侵華,引起國人的痛恨,這些社會大變局中的重要事件,竹枝詞多有記錄。
1938年10月20日漢陽人尹明階在其《侏儒淪陷紀事詩》中用六首竹枝詞予以反映:
其一
國軍晝夜漬西行,武漢淪亡驚萬村。
錦繡山河成碎土,可憐父老招忠魂。
其二
不知亡國恨多少,父子悲傷卜死生。
一日數驚神不定,形如喪犬更傷神。
其三
國破家亡浮似萍,田園家產毀戎兵。
柴林露宿怕兒哭,長夜風寒盼黎明。
其四
侏儒屢換大王旗,炮擊軍民百具尸。
父子流離道路上,傷心國事向誰悲。
其五
連天風雪夜正寒,一陣敲門心不安。
虎嘯狼嚎人膽顫,快將熱被送軍官。
其六
窮村主婦暮燒餐,野菜伴羹珠米難。
半夜忽來二鬼子,罵聲你等還居安。
這些竹枝詞作品,形象生動而又具體地展現了一幅幅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國破家亡的現實圖景,無不激起國民的憤恨。
有侵略就會有反抗,而同為漢陽人,時任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政治部聯絡科長、部長,1942年任襄河地委書記兼第三軍分區政治委員的張執一則以抗日革命者的角度,在其《三打侏儒山》的作品中以五首竹枝詞記錄了這一光輝的革命歷程,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其一
麥浪催風土氣香,南天月照馬蹄忙。
人流野徑緣何急,遠襲倭軍過故鄉。
其二
小丑跳梁漢沔間,認倭作父霸侏山。
鄉人眼里群魔相,半是漢奸半蔣頑。
其三
莫道襄南夜雨傾,長途跋涉路難行。
軍前傳令催行速,打響槍聲待日明。
其四
三戰侏儒敵膽寒,孑遺含淚話辛酸。
湖山到處創痕在,血債追還莫讓干。
其五
江南襄北話神威,奇襲倭營得勝歸。
漢沔鄉鄰情義切,勞軍美酒鱖魚肥。
抗戰初期,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武漢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作家云集,期刊薈萃,全國性的文藝組織相繼在漢成立,相當數量的各類作品在漢發表、出版,以武漢為中心的抗戰文藝運動有聲有色,成績卓著。其中不乏竹枝詞有分量的作品,也凸顯了竹枝詞證史、補史、記史的功能和作用。
武漢是抗戰時期的“臨時首都”,成為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抗戰炮響,國魂震蕩,民意沸騰。聲勢浩大的文化運動,勃然興起,如火如荼。“整個武漢沸騰了,也帶動全國沸騰起來了!”郭沫若在《洪波曲》中,為1938年的武漢寫下個抗日戰爭時中華民族最團結、最悲壯、最堅苦卓絕、最揚眉吐氣的篇章。武漢抗戰文化,作為整個抗戰文化運動興起的第一個巨大潮頭,匯入到全中國反抗日本法西斯斗爭的洪流,寫下了新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頁。
竹枝詞在清朝和民國時期,在武漢影響深廣,有良好的的創作基礎和眾多的創作隊伍,文隨時代,當然不會缺位。
1937年“七七事變”后,舉國響遍了爭生存、求自強的呼聲。隨著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歷史性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成,流亡海外十年之久的郭沫若,滿懷著對民族解放斗爭的渴望,從日本輾轉上海、香港和廣州秘密歸國,并來到武漢,成為武漢抗戰文化的旗幟。他在創作眾多的自由體新詩的同時,有寫過一些竹枝詞風格的詩體。
銀河倒瀉自天來,入木秋聲葉半摧。
獨對寒山轉蒼翠,淵深默默走驚雷。
他以“驚雷”將“走”,向朋友透露決計回國的愿望。他在沖破重重阻礙,化名“楊伯勉”,離妻別子,踏上回國的輪船時,他意味深長地說:十年有期徒刑終于結束了,并無限惆悵地吟出了:
此來拼得全家哭,今往還將遍地哀。
四十六年余一死,鴻毛泰岱早安排。
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艱苦年代里,不只有中華兒女,還有一位和武漢人民一起并肩戰斗的日本女戰士,她就是人們尊敬和熟悉的綠川英子(原名長谷川信子),郭沫若對她的國際主義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專門以七絕、實為竹枝詞予以贊揚:
茫茫四野彌黯暗,歷歷群星麗九天。
映雪猶嫌光太遠,照書還喜一燈妍。
郭沫若直到1938年10月25日,堅持到武漢淪陷前的最后時刻,才結束了他在武漢10個月的戰斗歷程。
國歌的詞作者,大名鼎鼎的田漢這首《抗戰擴大宣傳周水上火炬游行有感》在抗戰詩篇中深響深廣,多有傳播:
大火雄歌杰閣前,長江兩岸萬雷喧。
江頭野老私相問,盛況何如北伐年?
在那個兵荒馬亂、風雨如晦的特殊時期,不得不提到“語妙并州快知刀,丘八詩章石點頭”的愛國名將馮玉祥。他不但是中外聞名的抗戰英雄,同時也是促進抗戰文藝發展的急先鋒。作為當時的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深為老舍棄家遠行、矢志抗日的愛國精神所動,詩情勃發,為老舍的二首獻詩頗具竹枝詞風貌:
老舍先生到武漢,提只提箱赴國難。
妻子兒女全不顧,赴湯蹈火為抗戰。
老舍先生不顧家,提個小箱攆中華。
滿腔熱血有如此,全民團結筆生花。
雖然文學意味稍顯淺顯,作為叱咤風云的將軍,以他詩歌的強烈的愛國精神和獨特的丘八風格贏得了現代詩壇上“丘八詩人”的雅號。其造境洋樸、出語天然的特色得到了董必武和郭沫若的稱頌和推崇。周恩來也作了“丘八詩體為馮先生所倡,興會所至,嬉笑怒罵,都成文章”的高度評價。
詩歌作軍歌、詩魂壯國魂的于佑任,作為著名政治家、社會活動家、詩人和書法大師,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在北伐和抗戰時期兩次來到武漢,他的詩、詞、曲及白話詩,無不充滿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一首《春雨中黃鶴樓寫望》:
一江風雨晝冥冥,煙樹參差認不清。
壯觀兼饒詩畫意,萬重新綠武昌城。
其詩自然清新,詩中有畫,借景舒情,以“一江風雨”暗寓時勢氣象。
在中華民族經歷著屈辱與抗戰時期,有一個似乎被人淡漠以至遺忘的“老向”——王向辰,值得我們鉤沉,他原名王煥斗,老向是其筆名,因談吐幽默詼諧,與老舍,老談(何容)并稱為“幽默三老”。
老向1937年秋來到武漢,應馮玉祥將軍之邀在武昌千家街主編《抗到底》,從事抗戰宣傳,成為通俗文學的一面旗幟,他的《抗日三字經》引起巨大而熱烈的反響,銷售火爆,一時洛陽紙貴,猶如撒向全國的特大傳單。在紀念抗戰周年的“獻金狂潮”101中,他于7月7日的當天寫出了《七七獻金》:
英勇抗戰周年到,全國紀念熱情傳。
武漢三鎮把金獻,熱烈情形聽我言。
其抗戰熱誠,創作沖動,溢于言表。
文藝下鄉熱騰騰,化解萬民懷似冰。
由其市上譏與捧,作家努力具真誠。
其創作簡明暢達,朗朗上口,富有鄉土味,極富生活感,其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內容形式與時代同步,滿足了民眾的文化需求。
黃陂人魏予珍以《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武漢紀事詩》一組計17首明白無誤地記錄了這一特殊時期的特別事件,今天讀來也頗有現實意義。
第一首
大江日夜水悠悠,潮落潮升去不留。
國共提攜成往事,且憑殘夢寫春秋。
第二首
名城首義事成塵,豺豹縱橫草木驚。
百里途程三道卡,敲骨吸髓苦吾民。
第五首
雪壓冰封事可傷,孑遺淚眼望南方。
滿城一夜傳春信,革命雄師下岳陽。
第十四首
壯歲投機向嶺南,早年燕市作奇男。
漢江昏夜走狐貍,定論何須待蓋棺。
魏予珍還在《漢口舊事竹枝詞》中寫道:“物換星移世界新,當年舊事已成塵。前頭蔗境共爭取,還把辛酸教后人。”表達了新舊社會兩重天,世人應當懷念仁人志士,發揚光榮傳統,珍惜來之不易的新生活。下面這首記錄了市民,特別是女子的工作和生活狀況:
硚口嗚嗚汽笛鳴,后湖處處亮油燈。
東鄰姊妹呼聲急,拄杖提包結伴行。
還有一首反映年關物價飛漲,債主索債,兒女盼望節日物品,窮人日子難捱的狀況:
物價飛旋逼歲華,年關柴米難當家。
嬌兒那識爺心苦,男要瓜皮女要花。
漢陽人傳彥明作《漢皋淪陷紀事詩》42首,洋洋灑灑,用飽含深情的筆觸記錄了武漢那個時候風雨如晦的社會圖景。其中第二首這樣寫道:
三鎮沉沉劇可悲,驚看初日上旌旗。
魚游釜底情空急,第一人間恐怖時。
第四首指向明確具體:
策馬爭先據要津,頓時旌旆滿江城。
小硚口下新銜上,劃得區區住難民。
第十七首記錄換朝換代的景象寫道:
艷電傳來國命休,卻留旗幟照江流。
號稱建國加標幟,主義遵行大亞洲。
第三十七首近寫市景,遠寫日美珍珠港事件,比較中思考國際形式:
大智路旁寧有路,華清街下更無街。
當年得意珍珠港,今日方知事不偕。
最后更明白無誤地表達了用竹枝詞記錄實世圖景:
地轉天回慶此時,八年回首亦堪悲。
草間留得詩人在,江漢路來唱竹枝。
隨著大革命的時代變遷,社會呈現出一派生機,充滿了新的時代特征,文學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竹枝詞當然也不例外,眾多創作者以不同形式藝術地記錄和再現這個宏闊的時代,在給讀者藝術享受的同時,也客觀地展現了這個社會的現實圖景,再次體現了竹枝詞以詩記史,以詩證史的社會功能。
這正是:
風云變幻時代更,抗戰竹枝史實陳。
多少熱血和雨淚,舊代新朝文墨存。
上一篇:《第三章 蘇黃大家有竹枝石湖居士作新詞》楚地竹枝詞研究
下一篇:《疊韻虎泉歸去后洪山響起竹枝聲》楚地竹枝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