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標準》的主要內(nèi)容,《古韻標準》導讀
《古韻標準》是中國古代音韻學著作。清江永撰,成書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主要版本有粵雅堂叢書本、守山閣叢書本、貸園叢書本等。
江永(1681-1762),字慎修,清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經(jīng)學家、音韻學家。少年時即研習 《十三經(jīng)注疏》,于古今制度、鐘律輿地、天文地理等,無不精深。學問以考據(jù)見長,開有清一代皖派經(jīng)學研究之風。一生科試不利,21歲中秀才后,僅在34歲時補過廩生,以授徒課業(yè)終其身。又著有《周禮疑義舉要》、《禮書綱目》、《律呂闡微》、《鄉(xiāng)黨圖考》、《近思錄集注》、《音學辨微》、《四聲切韻表》等。
本書共4卷,卷首有“例言”一篇,敘述作者對于古音研究的理論認識,以及對于前輩古音研究得失的評價。作者認為,以往學者,如宋吳棫,明楊慎、陳第,清顧炎武、柴紹炳、毛奇齡等的著作最行于世,但除顧氏以外,多不區(qū)分時代,而把《詩經(jīng)》、《楚辭》與漢魏六朝乃至唐宋等不同時代的韻文相提并論,混為一談。作者認為必須確定一個標準,即以《詩經(jīng)》三百篇押韻為古韻研究的主要依據(jù),稱之為“詩韻”,而以經(jīng)傳、騷體、諸子等周秦以下韻文為佐證,稱為 “補考”;標準確定以后,才好跟后代的聲韻相比,做到有原有委,明其流變。
卷首又有“詩韻舉例”一篇,歸納《詩經(jīng)》用韻之例,如連句韻、間句韻、一章易韻、隔韻、三句隔韻、四聲通韻、隔數(shù)句遙韻等。
本書分古韻平、上、去聲各為13部,即東、脂、魚、真、元、宵、幽、歌、陽、耕、蒸、侵、談(舉平以賅上、去)。與顧炎武10部的不同在于:分顧氏的真部為真、元兩部;分顧氏的蕭部為宵、幽兩部;分顧氏的侵部為侵、談兩部;把侯韻和虞韻的一半從顧氏的魚部中析出,歸入幽部。又分入聲為8部,即屋、質(zhì)、月、鐸、錫、職、緝、盍。顧氏入聲雖未獨立,實有4部,江氏增加了4部。書中每一個上古韻部,先列《廣韻》韻目。其一韻歧分兩部的,注明分某韻;其韻本不通,而有字歸入此部的,注明別收某韻;其四聲不同的,注明別收某聲某韻。收入上古韻部的每一個字下均有小注,敘述該字的上古押韻情況和作者的辨正,而每部之末又有總論,敘述作者對于古音的看法。
本書的學術價值主要有三:1. 精于音理,注重審音。作者深諳等韻之學,所以能夠不為少數(shù)合韻通押之例所惑,而根據(jù)語音的斂侈,即元音開口度的大小,毅然將真元兩部、幽宵兩部和侵談兩部分開,糾正了顧炎武的失誤。2.主張“數(shù)韻共一入”,強調(diào)語音的系統(tǒng)性。江氏的入聲既可屬陰聲韻,又可屬陽聲韻,這種“數(shù)韻共一入”的理論為以后戴震的陰、陽、入三分說開了先河。3. 具有進步的語音史觀。顧炎武的古音研究有濃厚的復古思想,他曾說: “天之未喪斯文,必有圣人復起,舉今日之音而還之淳古者。”江氏批評了這種思想,并以日用器具作比喻說:“譬猶窯器既興,則不宜于籩豆;壺斟既便,則不宜于尊罍。……若廢今人之所日用者,而強易以古人之器,天下其誰從之? ” ( 《例言》)
江氏的認識還有不足之處,例如他把侯韻和虞韻之半從魚部中析出,這是正確的,可是他又把這兩韻歸入幽部,則不妥。以后段玉裁讓侯部獨立,才完全做對了。
上一篇:《古逸叢書》的主要內(nèi)容,《古逸叢書》導讀
下一篇:《后村長短句》的主要內(nèi)容,《后村長短句》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