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長者,恭敬對待長輩
原典
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則加“賢”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書,稱彼之母與自稱己母同,不云“尊”字,今所非也。
譯釋
一般和人談話,稱人家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和長姑,都加個“尊”字,從叔父母以下,就加個“賢”字,以表示尊卑有別。王羲之寫信,稱人家的母親和稱自己的母親相同,都不說“尊”,這是如今所不取的。
解讀
為幼須敬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眾所周知,對年齡、輩分都比自己高的人、成就比自己高的人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我們都不能直呼其名。
比如,今天我們看到一位德高望重、白發蒼蒼的老人家,上去直呼人家的名字,對方一定會覺得你這個小輩粗魯,沒有教養。同樣,如果一個學生直接去叫一位老師的名字,也是不禮貌的。
“恭”在現代漢語中,常常和“敬”字連在一起,“恭”和“敬”成了同義字,“恭敬”兩個字,自然也就形成了穩固的詞組。“恭敬”一詞除了包含“恭”所固有的態度——順從、端莊、對人謙和等意思之外,則更著重表現為對他人特別是對長者的尊敬。在我國歷史上,“程門立雪”“橋下拾屣”這類尊長之例不勝枚舉,這種恭敬對待長者的品德后來又逐漸推及到同輩人的相互關系中。所謂“相待如賓”,正是一般人之間互敬互尊的形象化說法。“敬人者,人恒敬之”,已成為了人們相互關系的生活準則和信條。
《紅樓夢》第七回“送官花賈璉戲熙鳳,宴寧府寶玉會秦鐘”中有這樣一段關于寶玉與秦鐘的對話。
寶玉只答應著,也無心在飲食上,只問秦鐘近日家務等事。秦鐘因說:“業師于去年病故,家父又年紀老邁,殘疾在身,公務繁冗,因此尚未議及再延師一事,目下不過在家溫習舊課而已。再讀書一事,必須有一二知己為伴,時常大家討論,才能進益。”
寶玉不待說完,便答道:“正是呢,我們卻有個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師的,便可入塾讀書,子弟們中亦有親戚在內可以附讀。我因業師上年回家去了,也現荒廢著呢。家父之意,亦欲暫送我去溫習舊書,待明年業師上來,再各自在家里讀。家祖母因說:一則家學里之子弟太多,生恐大家淘氣,反不好,二則也因我病了幾天,遂暫且耽擱著。如此說來,尊翁如今也為此事懸心。今日回去,何不稟明,就往我們敝塾中來,我亦相伴,彼此有益,豈不是好事?”
秦鐘笑道:“家父前日在家提起延師一事,也曾提起這里的義學倒好,原要來和這里的親翁商議引薦。因這里又事忙,不便為這點小事來聒絮的。寶叔果然度小侄或可磨墨滌硯,何不速速的作成,又彼此不致荒廢,又可以常相談聚,又可以慰父母之心,又可以得朋友之樂,豈不是美事?”寶玉道:“放心,放心。咱們回來告訴你姐夫姐姐和璉二嫂子。你今日回家就稟明令尊,我回去再稟明祖母,再無不速成之理。”二人計議一定。那天氣已是掌燈時候,出來又看他們頑了一回牌。算帳時,卻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輸了戲酒的東道,言定后日吃這東道。一面就叫送飯。
在這段話中,秦鐘口中所言“你今日回家就稟明令尊,我回去再稟明祖母”中的“令尊”就是對寶玉父親的尊稱。生活中,我們在與人談話聊天時,當提到對方的父母、伯父母或祖父母時,一定要學會使用尊稱,否則就是不禮貌的、缺乏涵養的表現。
現實中,我們就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有些人自以為學有所成,非常傲慢,在與長輩交談時不懂得使用敬稱,甚至當著一些長輩或前輩的面大談特談自己在某方面的見解。他們自以為自己擁有豐富的生活感悟與成功經歷,于是便不將長輩放在眼里。
這樣的人的這些舉動對長輩來說其實是非常不敬的。
有著“美國之父”之稱的富蘭克林在年輕時是非常傲慢的,他恃才傲物,自以為學識廣博,所以從來不將別人放在眼里。但是,自從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情后,他便變得沉穩低調起來。事情是這樣的:某天,富蘭克林去拜訪一位老前輩,他像往常一樣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向屋里走,沒想到,自己剛一進門,一頭就撞到了門框上。門框撞疼了他,疼得他不停地用手揉搓痛處。這一幕正好被這位老前輩瞧見,老前輩笑道:“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問我最大的收獲,這也是我想告訴你的道理。”
富蘭克林的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不懂得尊重那些長輩,在他們面前不懂收斂,肆意妄為,那么接下來你一定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尊重長輩包含兩層意思,首先,因為長輩年歲比較大,人生經歷豐富,擁有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學習,所以對長輩的人生閱歷和知識,小輩一定要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其次,長輩年老后,由于自然規律的原因,體力會下降,健康狀況會改變,所以我們要保存一份憐惜之心,不要指出對方的劣勢,給長輩帶來一種刺激。
毛澤東同志在給他的老師徐特立六十壽辰的賀信中說:“你過去是我的老師,現在也是我的老師,將來仍然是我的老師”,表達了對徐老發自內心的尊敬。身為晚輩的我們,沒有理由不以尊敬之心對待長輩,所以,對尊長一定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和謙虛謹慎的態度。
顏氏家訓精華
尊重長輩,禮貌地稱呼對方,是個人修養的一種表現。對那些輩分、地位、成就比自己高的人,我們不能直呼其名,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上一篇:《尊重他人,不憑著人的富貴還是貧賤看人》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
下一篇:《居家要施而不奢,儉而不吝》顏氏家訓解讀|譯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