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釋】
(1)此詩的寫作時間有三說:一說是宋人洪邁《萬首唐詩絕句》,標作“寄內”,即寄給妻子王氏。據考證,商隱家詩概不顯標于題。“寄內”可能是洪邁臆改。二說為宣宗大中二年(848)秋,鄭亞貶謫,失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及桂管防御觀察使等職,商隱也隨即去幕留滯荊(門)巴(蜀)之間,寫出《寄北》。三說是商隱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府,即大中五年(851)以后所作,此時其妻王氏已亡,《寄北》是寫給京城親人和朋友的。筆者采用第三說,認為《寄北》當是李商隱在東川幕府(851—856)所寫,而且時間越后的可能性越大。因為“定定”(商隱詩《憶梅》句“定定住天涯”)五年,商隱在東川幕府確實時間不短,他和京城親人都急盼相聚。寄北:寄給北邊的親人和朋友。
(2)巴山:《明一統志》:“四川保寧府(今閬中縣)有大巴嶺、小巴嶺相接,世傳九十里巴山是也。”其實,巴嶺山脈綿延甚廣,此處泛指東川一帶的山脈。秋池:泛指秋天的池塘。
(3)何當:何時。共剪西窗燭:共同剪去內室西窗的燭花,以使燭光明亮,徹夜長談,相敘分離期間的相互思念。
(4)卻話:回溯、重話。
【賞析心得】
大中五年(851)七月,政績頗佳的柳仲郢由河南尹轉調梓州(今四川省三臺縣)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其子柳璧與李商隱為文壇好友,將李商隱推薦至東川節度幕府任職。這位柳大人與令狐楚是至交,同為牛黨中人,早就聞其門生李商隱才華橫溢,是位大詩人,當即滿口答應、熱情歡迎。
但當聘書下來之際,妻子王氏病情加重,李商隱連祭文都來不及寫,沒幾天其妻就亡故了。他強忍著悲痛,將年幼的一兒三女托付其妻六姐及其丈夫韓瞻,就匆匆上路,趕往東川幕府。哪知東川幕府一呆,就是整整五年。柳仲郢坐鎮東川,美績流聞,于大中九年(855)下半年,傳聞朝廷將召回他為吏部侍郎,李商隱也將隨之返京。就在欲歸未歸之時,正值巴山秋季,陰雨連綿,行程難定,《夜雨寄北》有可能寫于此時。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首句中,一問一答,一實一虛,把京城家人、親人和朋友的詢問關心和自己的思歸懷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詩人,迫切想見到失去母親、遠離父親、已經長大幾乎不認識的兒女,但因幕僚身份、天氣作祟,而自己又確定不了歸家日程的焦急心情,簡直穿透紙背,躍然紙上。第二句,交待了“未有期”的原因,巴山秋季,每晚下雨,池塘的水都漲滿了,旅途難行。“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末尾兩句是給對方安慰和對未來充滿期望:回歸已經定了,巴山留客,夜雨不止,最終我們還是要見面相聚的。今天,我們相互間思念如此之苦,待到那個時候,我們相聚一起,共同剪亮內室西窗燭臺上的燭花,徹夜長談,回顧今晚的巴山夜雨,歸心似箭相互焦急等待的情景,那該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的事啊!
全詩內容并不復雜,主題就是一個:歸鄉團聚。但經“巴山夜雨”的兩次重復、阻隔倒騰,將“歸期”糾結為“未有期”,就把遠方相互思念之情,猶如佳釀醅造,濃度倍增,使得雙方都期待著“共剪西窗燭”的那一晚,“共話巴山夜雨時”。這種以今天巴山夜雨思念之苦,預期西窗剪燭溫馨之夜,反過來,又盼望西窗之夜重顯巴山夜雨之景的藝術手法,獨具匠心,情思委曲,唯李商隱才有如此高超水平,《夜雨寄北》遂成濃度極高的思念名作。
上一篇:王安石的《春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呂本中《夜雨》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