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書河上亭壁》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注釋】
(1)《書河上亭壁》為四首構成的組詩,分詠四季登臨黃河所思所見情景,本首寫的為秋天情景。組詩前原有小序,說明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謫鎮河陽(河南省孟縣南,今為孟州市)。“每憑高極望,思以詩句狀其景物,久而方成四絕句”,“書于河上亭壁”。
(2)檣:船的桅桿。此處代指船的本身。
(3)憑:靠。危檻:高樓長廊的欄桿。
(4)蕭蕭:蕭條稀疏貌,也可理解為風聲。疏林:秋天落葉后,看似稀疏的樹林。
【賞析心得】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歌。作者時當四十六七歲,貶謫黃河之濱的河陽和陜州。此詩出色地描繪了北方深秋長河落日的壯麗景色,被視為極富大唐遺韻的夕陽絕句。
寇準十九歲進士及第,可謂少年得志。但由于堅持抗遼,不合帝意,于至道二年(996)罷知鄧州(今河南省鄧縣),宋真宗咸平初(998),徙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景德元年(1004),寇任宰相,景德三年(1006)罷為刑部尚書,知陜州(今河南省陜縣)。《書河上亭壁》組詩即寫于景德三年或稍后時間。寇準先貶河陽,后謫陜州,兩地均臨黃河,所詠四季之景,即為河陽、陜州兩地之景。從作者序言可知,組詩四首非一日而成,它們是作者鎮守河陽、陜州期間,每每登高眺望,“思以詩句狀其景物,久而方成四絕句”,最后才“書于河上亭壁”。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每到秋日傍晚,天高氣爽,獨上高樓,憑檻眺望。只見大河江岸寬闊,河中來往船帆稀少,更顯波濤渺茫。作者倚欄沉思,心如長河浪濤,起伏不定。“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秋風蕭瑟,繁葉搖落,作者凝神遠望,天邊有一片稀疏的樹林。紅日西沉,正從叢林后面的山峰背后緩緩下垂。當燦爛夕陽降到一半時,奇景出現了:它的萬道霞光已成半輪斜陽,照在遠處連綿秋山之上,就像給半山披上金色彩帶,莊麗極了!
詩人為何將秋天長河落日定格在“一半秋山帶夕陽”這道風景線上呢?因為觸景生情。作為一位剛毅的政治家,他并不為暫時的貶謫而氣餒。人近晚年,就像眼前的秋景一樣,只要抓住當前的美好時光,將照樣煥發燦爛人生,有著無比壯麗的夕陽風景。
絕句文筆流暢、境界壯闊、寫景優美、抒情委婉。淡淡感傷中,不失剛毅與倔強;迷離哀愁時,滿懷憧憬與期望。全詩顯示出詩人大河般寬闊的政治家胸襟與氣度。
上一篇:林逋《自作壽堂因書一絕以志之》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再游玄都觀》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