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十卷,逸文一卷。三國時魏曹植撰。曹植(192—232),字子建。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封陳王,死后謚曰思,世稱陳思王。自幼穎慧,以才學為曹操所賞識,幾次想立他為太子,后來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曹操改變了主意。曹操死后,曹丕父子相繼即位,對他嚴加監視、打擊和迫害,屢次將他貶爵徒封,他名為王侯,實則囚徒,終于在憂憤中死去。《曹子建集》計有詩八十余首,完整和殘缺的散文和辭賦約四十余篇。
曹植一生,以曹丕即位為界,明顯形成前后兩個時期,前后期的詩歌內容,也有顯著的差異。前期曹植生活優裕,情調樂觀開朗。生活于戰亂頻繁的時代,又深受曹操影響,有建功立業的抱負,然而限于生活經驗較少,其詩歌主要是以表現自己的理想抱負見長。《白馬篇》寫立功沙場的“幽并游俠兒”武藝高強,勇于報國立功,詩中“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等句,讀來令人覺得富有生氣。此詩實際上是作者本人的政治理想的體現和豪情壯志的自白。《送應氏》著重描寫東漢皇都洛陽“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的殘破荒涼景象以及詩人的憤激,反映了漢末軍閥混戰所造成的社會大破壞,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前期詩歌中還有一些表現他貴公子的優游生活的作品,如《斗雞》、《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寫游樂宴享之事,內容比較空虛浮泛。
曹植后期的詩歌是他痛苦生活的產物。更多地表現在壓制下的抑郁哀怨和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慨不平,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骨肉相殘的現實。《贈白馬王彪》是他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當時詩人和任城王曹彰、白馬王曹彪同到洛陽朝會,曹彰到洛陽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詩人與白馬王返回封地時,又為有司所阻,不得同行,于是詩人“憤而成篇”,寫下了這首交織著哀傷、憤慨和恐怖之情的贈詩。詩中怒斥監國使者是“鴟梟”、“豺狼”、“蒼蠅”,實際上矛頭指向了曹丕。詩人由悲悼任城王的暴死而引起人生無常的感嘆,最后強顏歡笑地寬慰曹彪,實際上流露出更深的悲憤。《野田黃雀行》以黃雀上遇鷂鷹,下逢羅網,來比喻好友丁儀、丁廙被曹丕所殺,寄托自己無力營救的憤恨心情。《七哀詩》以夫婦比君臣的手法,訴說自己被長時期棄置勿用的愁思。《雜詩》六首非一時一地之作,多抒寫時光流逝而自己無所作為的悲哀。第五首“仆夫早嚴駕”則跳出了感嘆個人命運的圈子,把注意力轉向國家大事,對當時政局表示關切,顯示了身處逆境而意志不衰的精神狀態。詩人在流離顛沛中更清醒地正視現實,《泰山梁甫行》直接為民生疾苦而呼吁,對人民的悲慘生活寄于深切的同情。
《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這是比較全面中肯的評價。曹植的詩,一方面感情摯著強烈,筆力雄健,體現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詩風,另一方面,追求詞采的整練與華麗,呈現著色澤豐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這一點上,曹植是度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在中國詩歌史上,他被視為五言詩的一代宗匠,對后世的影響極大。
曹植的散文和辭賦也頗有佳作。前期的《與楊德祖書》文筆鋒利,意氣縱橫,陳述自己希望“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的宏大志向,表現出他的卓犖不群的性格。后期的《求自試表》和《求通親親表》兩篇作品,字里行間流露出憤憤不平和渴望自由的心情,前者的內容是要求曹睿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后者則有力地反對朝廷對藩王們的迫害政策,寫得慷慨激昂,情緒強烈,幾乎是聲淚俱下。《與司馬仲達書》指責司馬懿擁兵自強,作戰不力的行為。他的雜文《籍田說》用種地作比喻,主張除去權臣,已經預見到司馬氏的陰謀。這說明他在政治上也具有一定見地。曹植也善于寫賦,其《洛神賦》以傳說中的洛水之神宓妃為題材,通過幻想,塑造出洛神這個美女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她的愛慕以及因神人殊隔不能如愿的惆悵,充滿抒情的氣氛。賦中描寫細膩生動,形象鮮明,成為文學史上的名篇。
《曹子建集》原集久佚,現傳十卷本乃宋人所輯、包括賦四卷、詩一卷、樂府一卷、文四卷。有影印宋大字本及明活字本。別有明舒貞刻十卷本、薛應旂刻四卷本、張溥刻二卷本,均名《陳思王集》。清丁晏撰《曹集詮評》十卷,附逸文一卷,搜輯較為完備。有同治間金陵書局刻本。近人黃節撰《曹子建詩注》二卷,收詩七十一篇,余冠英選注的《三曹詩選》選曹植詩五十一篇,注釋引征極富,取舍嚴謹,是較好的選注本。
上一篇:毛詩箋
下一篇:阮嗣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