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注釋】
(1)這是陸游的絕筆詩,寫于八十六歲。此詩作于他臨終之時。示兒:臨終前,寫給兒子們看的臨終囑托。陸游有六個兒子,他臨終時,長子子虞年六十三歲。
(2)元:同原,本來的意思。
(3)九州同:指驅逐金人,收復失地,統一中國。九州:全國。同:統一,相傳大禹將中國分為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同即指統一中國。
(4)王師:王者之師,這里指南宋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的軍隊。“北定中原”:源自三國諸葛亮《出師表》,表中有“北定中原”語。
(5)家祭:在家祭祖宗先輩。乃翁:作者自謂,對兒子們說,你們的父親。
【賞析心得】
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除夕,陸游以八十六歲高齡卒于山陰鄉間。這是他臨終時的絕筆詩,也是給兒子們的囑托,更是他一生的收卷之作。這首詩篇幅雖短小,但分量極重,可以說是他一生高度的概括和總結。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首兩句中的起句,即以“死”字落筆,寫出“萬事空”。作者在人生最后時刻,回首往事,百感交集,面對家人縱有千言萬語卻無從說起。他知道,人一旦離開世界,萬事萬物對其不再存在,他就可以毫無牽掛地走了。人不勝天,這當然是人生最大悲痛而又無可奈何之事。看似作者認命,極其悲觀。然而,第二句卻陡然一轉,說出自己心中還有一個愿望沒有實現。這個愿望不是家事,更非私情,而是國家抗金大業沒有成功,百姓于鐵蹄之下未能解救。他一生最大的“悲”,就是“不見九州同”,這是他臨終時最大的遺憾,萬事皆空,此恨不消。作者的愛國之情天地感動,悲痛之音憾人心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彌留之際、悲痛之中,作者仍然對他的民族和人民充滿希望和信心。他相信,終有一天,祖國大好江山、民族統一大業一定會實現。
這首小詩,悲中見壯,基調激昂,即將遠赴天堂的詩人,相信一定會聽到祭奠時告訴他國家統一的好消息。一百年不行二百年、五百年……國家統一的歷史潮流誰也不能抗拒。陸游的愿望,已變成千千萬萬愛國志士前仆后繼的奮斗目標。這就是《示兒》絕句,萬古傳誦、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
注:令人扼腕的是,南宋小朝廷因其腐敗無能,不但未能收復失地,七十年后,連半壁江山也沒有保住。南宋亡后,遺民林景熙寫有一詩:“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已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這是短視而狹隘的看法,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國家,統一是主流,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目標一定能達到。從這個觀點看,陸游的《示兒》詩,有著更為寬廣而長遠的歷史含義。
上一篇:劉禹錫《石頭城》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韋莊《臺城》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