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
(1)此詩的寫作時間沒有定論,但晚年作品的可能性比較大。有人認為作于神宗熙寧八年(1075)二月,當時王安石二次拜相,奉詔進京,舟泊瓜洲,時年五十五歲。瓜洲:在今江蘇邗江南,長江北岸,揚州市南,與鎮江相對,是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處,為我國古代著名渡口。
(2)京口:江蘇鎮江。
(3)鐘山:今南京紫金山。數重:好幾層。
(4)綠:作動詞,吹綠。
(5)還:指回到自己鐘山的家。
【賞析心得】
春風吹拂,明月當空,橫渡長江,趕往京城(汴京開封),二次拜相的作者,興致沖沖,在船上寫下了這篇傳誦千古的名作。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神宗熙寧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接到詔命,神宗恢復其相位,決心把新法繼續推行下去。他立即勇決上路,從南京鐘山趕赴京口(鎮江),又從京口夜渡長江,到達瓜洲,馳程北上。瞬間,離家數重山,瓜洲—水間,作者表現了迅速果斷,顧全大局,先國家、后小家的政治家氣魄和風度。“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年己五十五歲的作者,只有登上橫渡長江的船上以后,才有一刻喘息機會。這時,他才回想起,其時已是早春之際,長江兩岸已是春機盎然、一片綠色。抬頭望天,皓月當空,再看腳下、滾滾江水,往事涌上心頭:從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主張變法起,足足十八年了,直到神宗三年(1070),他登上相位,大力推行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外有皇親國戚與保守官僚權貴聯盟的極力阻撓,內有革新派的意見分歧,后有皇帝的遲疑不決,王安石力排萬難,勇往直前,始將新法推行開來。雖然他于熙寧七年(1074)罷相,返回金陵,但朝廷仍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推行新法?,F在好了,神宗詔書與春風同時傳來,他重登相位,再展宏圖,可以將過去幾年創立的新法更加有力地推行下去,盡快富國強兵、制服西夏和北遼。
江水滔滔,長江橫渡。飽經風雨、閱歷豐富的作者,望著天上的明月、心中隱隱有點不安,新法推行決非一帆風順,等待他的將是更加艱巨而復雜的局面。不過,他已經做好思想準備,“明月何時照我還?”作者舉首向天問明月,你什么時候,像今晚這樣懸空高照,迎我回家呢?他的問話不幸言中,二十個月之后,熙寧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二次罷相,返回金陵。所幸的是,新法在神宗和改革派的力推下,還在執行,直到元豐八年(1085)神宗逝世。
上一篇:李商隱《白云夫舊居》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李綱《病?!吩姆g、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