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2)。
崖州何處在?生度鬼門關(guān)。
【注釋】
(1)此詩為詩人罷相,被貶崖州途中,走至鬼門關(guān)處所寫,時年五十五歲。鬼門關(guān):又名桂門關(guān)、天門關(guān),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流縣南,為當時通往雷州半島、海南島,交趾(今越南北部)及廣西內(nèi)地各州的必經(jīng)之地。由于潮濕,瘴氣多,很多旅客走至此處,得病死掉,故稱“鬼門關(guān)”。
(2)“一去—千之”兩句:意思是路途遙遠,去了難回。
【賞析心得】
德宗建中二年(781)七月,楊炎罷相,十月被貶為崖州司馬。在去崖州的路上,德宗追賜他自縊而死。這首詩即為貶赴崖州,賜死之前的流逐途中,路經(jīng)鬼門關(guān)時,有感而作。
“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首兩句是寫被貶之地的遠和險:一次即萬里之遙,千人去了,千人不回,就是說,基本有去無回。“崖州何處在?生度鬼門關(guān)。”面對以上所說的貶途遙遠,路上艱險,詩人毫不氣餒、更不害怕。他問:崖州到底在哪里呢?我要在人人稱危的鬼門關(guān)活著進去活著出來,然后直奔天涯海角的崖州。
絕句在愁傷幽怨的情緒中,仍寓無畏的倔強之態(tài)。面對險峻、無所畏懼,貶地渺渺,勇往直前。真有“鬼門關(guān)”前破鬼膽的氣魄。由于此詩風格特殊,曾被廣為傳誦。
詩如其人。楊炎是一個大智大才、大功大過的人。他為皇帝起草的詔令、文辭優(yōu)美,善于表達皇帝的本意,受到朝野的稱贊。他創(chuàng)立的“兩稅法”實行之后,“天下果利之”。當時全國征收的稅錢,由一千二百多萬貫,增加至三千多萬貫,征收的稅糧,“倍增有余”。對后世,兩稅法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唐代著名政治家,《通典》作者杜佑評價為:“遂令賦有常規(guī),人知定制”“誠適時之令典,拯蔽之良圖”。但他的過錯也是很大的,他與奸相元載同為鳳翔老鄉(xiāng),陷入朋黨之爭,為元載政治集團的首要分子,將另一大有貢獻的經(jīng)濟改革家劉晏誣陷致死。結(jié)果是害人害己,一代能人,就在貶赴天涯、生度鬼門,能去能回的信心滿滿時,不料另一奸相盧杞唆使德宗追賜自縊,結(jié)果五十五歲便死于貶謫途中。他的悲慘故事,值得后人掩卷深思。
上一篇:王昌齡《龍標野宴》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錢起《梨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